最驚喜的是在玻璃廠,他們找到了整箱的鋼化玻璃,雖然有些裂痕,但經過處理仍能使用。
除了這些基礎的建築材料,他們還拿了大量的配套材料和機器:水泥預製板、鋼纜、電線、開關、插座、滑輪、挖掘機、攪拌機……
茉莉把這些材料和機器全部收進空間,這些材料,除了夠建科研基地的大樓,還足夠月芽村的建設需要。
返程時,茉莉望著漸漸浮現的月芽村輪廓,長舒一口氣。
建築材料運回的第二天,工程就熱火朝天地開始了。
趙團長的工程兵們帶著圖紙,指揮村民們清理場地、打地基。
鋼鐵框架像骨骼一樣迅速立起,水泥澆築的牆體一天天增高。
最精密的活是安裝實驗臺和電力系統——工程兵們把從廢墟中搶救出的電纜重新鋪設,連線到茉莉提供的太陽能板上。
太陽能板只能作為暫時的能源供給,茉莉還搬回來幾個風力發電機和配套材料。
工程兵連長準備過幾天要安裝風力發電裝置。
“這裡要特別加固,”工程兵連長指著圖紙說,“精密儀器對震動很敏感,地基必須加裝減震層。”
譚大成帶著木工組日夜趕製門窗,劉大壯則領著小夥子們搬運建材。
就連孩子們都來幫忙,遞工具、送茶水,儼然一副“小小工程兵”的模樣。
茉莉把2000村民都動員起來,分工協作。
建築隊的負責建樓,後勤隊的負責保障生活。
有木工手藝的,要負責做傢俱:床、書桌、櫃子,一樣一樣地做。
婦女們縫製被褥,老人攤棉絮。
三個月後,兩棟灰白色的三層小樓矗立在望龍洞旁,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一棟是實驗樓,一棟是住宅樓。
實驗室裡,空蕩乾淨,等科學家們過來,按照他們的要求再擺放從科研基地搬過來的裝置。
住宅樓裡,雖然陳設簡單,但是已經能滿足生活需要。
專家們每人一間房,房間裡,床、書櫃、衣櫃、桌子、椅子,一應俱全。
床上,是月芽村婦女們給做好的被褥,已經鋪得厚實暖和。
茉莉從空間裡拿出四件套,嶄新的四件套放置在床頭。
住宅樓裡,還設有食堂、健身房、閱覽室,甚至還有一個小型電影廳,裡面接了投影、幕布、膝上型電腦,連上之後可以播放電影、電視劇。
搬遷這天,整個月芽村都出動了。
茉莉和楊超先坐直升機去了趟科研基地。
基地已經把能拆的裝置全部拆下來,要搬走的東西全部整理完畢。
茉莉一來,立刻收入空間,然後茉莉坐直升機把裝置帶到月芽村。
科研基地的專家們則坐車分批來到月芽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