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柱嘴角露出了一絲笑意,因為他找到了一門自己可以做的生意,靈田的用處也出來了。
要知道何雨柱是知道傻子瓜子的,起初就是從小生意開始,一步步的發展成了一個年入百萬的大企業,而且傻子的起點是小小的江城。
何雨柱的起點可是四九城。
江城能有幾家電影院,而四九城的電影院是真的多如牛毛,因為當年看電影是很重要的一種消遣,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在電視幾乎沒有的情況下,看場露天電影成了孩子們最期盼的事情。
每當看到宣傳欄有放電影的訊息,就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悅。
放學後,飯是可吃可不吃的,天還亮著就開始做“準備工作”了。
小夥伴們一個個拿著自家的板凳先佔個“有利地勢”,有時候為了多佔幾個位置,一股腦兒地把家裡的板凳都搬出來了。
不像現在,家裡的凳子都是統一樣式,一次效能搬一摞出來。
那時候的板凳都是自己家裡做的,高矮胖瘦全都不一樣,有板凳有馬紮,就得來回跑好幾趟。即便這樣,大家也幹得倍兒起勁兒。
不過因為去得早,孩子們佔的位置都是前排。等真正看了電影才知道,要一直仰著頭脖子真是酸啊!後來就有經驗了,位置不能太靠前,中間地兒才最有利。
“準備工作”就緒,就等著放映員拉大幕、擺放映機了。
用於懸掛放映幕布的架子是木質的,一橫兩豎,有將近10米的高度,屬於永久性的,幕布則是臨時掛上去的。放映員在幕布四角各穿一根繩子,繩子另一端拴一個磚頭,使勁往上扔。
有時候看著放映員好幾次扔不過去,小夥伴們樂得前仰後合。後來還想過去幫忙,試著扔,人家正憋著火呢,少不了被罵一頓。其實小孩子哪兒扔得上去,就是圖個樂。現在想想,把大磚頭扔到三四層樓高,還得越過橫杆,真是不容易。
等到銀幕掛好、放映機到位,夜幕降臨就可以看電影了。
那時候的電影都是些老片子,像《鐵道游擊隊》、《劉三姐》、《地道戰》之類的,播放的時候放映機的小馬達還有輕微的咔咔聲。
一場電影1—2小時,放映結束後,家家戶戶搬著凳子陸續散去。
當時放電影的地方被稱為“大廣場”,不過,到了六十年代就開始蓋起了電影院,和別地兒不同的是,四九城的電影院不少都是戲園子改建的,如大觀樓電影院、天橋電影院、中華電影院、珠市口電影院等。
記得當時比較有名的電影院,包括大華、花市、紫光、大明、長虹、勝利、紅樓、地質禮堂、西單劇場、兒童劇場、工人俱樂部等等。
那個時候,四九城電影放映網已有500多個放映單位,一年下來平均每人看電影能達到十幾次。上電影院看電影,成為那時城區居民重要的休閒娛樂方式。
但是電影院還是嚴重的不足,人們看電影、看演出相當困難。
所以七十年代開始,當時市區和近郊區各單位的內部禮堂有130多個,比影院、劇場多3倍,而且這些禮堂的利用率很低,通常只有百分之十幾、二十幾,大有潛力可挖。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