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帽兒衚衕,走進一家四合院,何雨柱首先看到的是東邊的一顆碩大的葡萄架,四合院以前也有,但是後來地震了,那個時候,在劉海中和閻埠貴的帶頭下,大家都開始佔地盤蓋房子,葡萄架就被倒了。
這間四合院中,還有一顆棗樹,那個時候,棗樹是老四九城人家院子裡不可缺少的。
這是一家大戶人家,因為這家的院子裡有個魚缸,魚缸裡有養了一對十幾年的大烏龜,那個時候,基本上大戶人家才會養烏龜,因為養烏龜吉祥,旺家!
走進這家的堂屋,一條古香古色的條案擺放在堂屋的正中,(北房最中間的屋)八仙桌、高背椅左右擺放,地上鋪著青色的四方地磚,還有兩張硬木凳子躲在八仙桌下面,來了客人座。
這個堂屋是招待客人的屋,不睡人,但是裡面有一些貼著醫學的標語,打疫苗什麼的。
根據帶來的人說,這個四合院,街道就經常利用堂屋給小孩兒做小兒麻痺脊髓灰質炎疫苗的預防工作,往餅乾裡注射藥水,掰一小塊兒給孩子吃。
所以才會有這些醫學的標語。
跟著北屋有三間房,都有雕花的門框,西屋有屏風做遮擋,東屋有大炕,這裡以前的主人家是晚清的貝勒。
再看古色古香的條案上中間擺著一架帶著玻璃罩的老式座鐘,也是百年老物,到整點兒就敲起鐘聲噹噹的清脆悅耳....就像一位老嫗發出少女的聲響。
一米高的紫紅色大撣瓶發著殷紅的暗光,雞毛撣子就插在裡面。
這種頭長一尺的雞毛撣子都是大人們用,輕輕地撣去精美物件上的浮土!
而小頭的雞毛撣子是撣桌子和玻璃,打孩子的工具了。
男孩子們可以拿著玩兒,撣子頭做馬頭,撣子把兒當馬身子,騎馬追逐...。
“條案”四九城的孩子們打小隨著大人叫它“條几”。
在孩子們的記憶裡“條几”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老發出“嘎巴嘎巴”的聲音,怪嚇人的。其實這是因為乾燥,不過,老人們聽到聲音之後就供供,燒燒香!
何雨柱很是奇怪,要知道這些老物件,其實七十年代起風的時候,都會被統一給處理的,但是這一家居然沒有被處理,也是真的太意外了。
說起那個時候的老物件自毀的多了去了,那時候就是膽小懦弱,沒轍啊。
何雨柱還記得記得家裡還有一個銅“水汆子”的東西,家裡突然來了客人,把“水汆子”舀上水,開啟火爐子,用扇子在下面火門口扇幾下....不一會兒小泡兒從下面拱上來,又變大泡兒水就開了!
沏茶倒水招待客人,相當於現在的電熱水壺,水開的特快!
雖然不是那種特別來的物件,但是還是上交了,那個時候,你不交是不行的。
在五六十年代,各種雞毛撣子和“水汆”(洋鐵皮的)鼓樓大街山貨店都有售,現在吸塵器代替了雞毛撣子,飲水機代替了“水汆”...可惜的是,以上這些老物件兒現在再也尋不到了,都被銷燬了,你也不知道為什麼這些東西也要銷燬,反正那個時候,就說這是舊東西,就必須要銷燬。
“這裡還有一個烘籠和樟木箱子...!”何大清微微一笑。
“烘籠”這也是那個時代的老物件,幾乎家家都有,深冬的四九城非常寒冷,北風呼嘯大雪紛飛。堆雪人打雪仗玩了一天的孩子們,混身上下都泥裡吧唧,連襪子都溼透了...晚上睡覺大人們就會把髒棉衣,棉褲和鞋襪(鞋襪太臭)就用檀香皂清理乾淨,搭在“烘籠”上….一股檀香味道嫋嫋氤氳在屋裡,伴隨孩子們進入夢想。
第二天一起床,穿上幹松,熱乎乎的衣服和鞋襪,這叫一個舒服!
何雨柱模糊的記得檀香皂和蛤蜊油在地安門百貨商場靠北的一個玻璃櫃臺賣,有散打的雪花膏,檀香皂9分錢,蛤蜊油3分錢,塊大量足,買一次能用一個月!
“烘籠”現在市面上見不到了,即使有賣的也用不上了,誰家還生爐子取暖啊?!
代替它的那就是“烘乾機”了。
“樟木箱子”也是老四九城人床頭的必備品。
開啟一股淡淡的樟木味道,清爽醒腦,家裡的毛衣、皮大衣皮褥子等所有帶毛的東西放進去,不生蟲不發黴,缺點就是笨重,體積大,佔地方。
老年間很多女人的孃家陪嫁就有“樟木箱子”。
現在市面上很少見到了!代替它的就是真空壓縮袋,一床厚厚的被子壓縮了變成一片,誰的就是誰的不混裝,節省空間還乾淨!
就在這個時候,外面又進來兩個人,其中一個人的衣服比較破舊,而另外一個人則是顯得十分精神,這兩人就是這家的兒子。
他們今天就是賣家中的東西,只要你看中就可以開價帶走,何雨柱和何大清兩個人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批的客人。
“就是你們呀...看看吧,只要是這個院子裡面的東西,看上之後,拿到我們跟前,我們兄弟倆給你們估個價,你們只要付了錢,就可以拿走。”
那位衣服比較破舊的男子看著何雨柱和何大清道。
何大清看著對方問道:“這個屋子裡的所有東西都可以?”
“對...!”衣服比較破舊的男子笑著點頭:“就是你們看上這院子裡面的磚頭都可以拿走。”
這個時候,那位比較有精神的男子微微的道:“我們在這個院子的處置權,也就不長的時間了,這個院子馬上就要上交了,所以...!”
“你亂說什麼?”衣服破舊的男子微微不爽,要知道你這樣說話,這來人直接給低價就麻煩了,要知道他可是還指望這院子裡的東西弄點錢花花呢!
這個時候,何雨柱微微點頭,他算是知道事情是怎麼回事了。
這兩個男人應該是這裡的租客,這裡要被騰退了,他們想要賺一筆離開,到底是什麼情況,其實就是當年的四九城雖然房子很富裕,但是也沒家家戶戶都趁四合院的地步,實際上多數平民也不過是獨院或者合住的樣子。
舉個例子,比如有一戶家祖宅在柳蔭街,原本的房子就是八間,北房三間,南房西房各兩間,大門開在東邊,所以東房只有一間。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