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
金陵大學仙林校區。
生命科學學院,藥學系。
2017級藥學本科班內。
講師李舟,正在給學生上課。
他環顧四周,提問道:“同學們,你們有誰瞭解過創新藥研發?”
話音落下。
班級裡所有學生,齊刷刷舉手。
李舟隨機點了一位叫徐林的學生。
徐林站起身,振振有詞道:“創新藥研發,是一個複雜且耗時的過程,通常需要十年以上時間。
因為該過程涉及藥物發現、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審批上市及上市後監測等多個階段。
藥物發現階段。
要經過靶點選擇與確認、苗頭化合物篩選、先導化合物最佳化。
臨床前研究階段。
要經過藥理學與毒理學研究、藥代動力學研究、製劑開發。
臨床試驗階段。
要經過Ⅰ期臨床試驗、Ⅱ期臨床試驗、Ⅲ期臨床試驗。”
“沒錯!”
李舟擺手,示意徐林坐下。
他緩緩說道:“按照正常流程來說,一個創新藥的研發,首先要經過靶點藥物的確認、化合物的合成、活性化合物的篩選這三個過程。
最後得到一個活性理想的化合物,也就是那粒小小的白色藥片的分子。
這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是時間花費最久的一個過程。
大部分的藥物研發,都是在失敗、研製、失敗、再研製、再失敗……這個過程不斷重複。
可以說,創新藥十幾二十年的研發,有80%的時間是花在了這上面。
完成這些環節後。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要藥代動力測試和藥毒理測試。
在進入臨床試驗之前,必須要對藥物的在機體內的代謝情況和藥物可能對細胞產生的毒性進行檢測。
只有拿到了藥代動力報告和藥毒理報告後,才能夠進入臨床測試。
畢竟,總不能是個藥就拿去做臨床吧,誰知道藥物的毒性大不大?
萬一藥物的毒性大了,那些試藥病人吃一個死一個。
以後哪還有病人敢來報名試藥?
有了兩份報告之後,便是三期臨床試驗,只有在透過三期臨床試驗之後,藥物才能夠透過稽核,進入到市場,出現在藥店貨架上,供病人購買。
如果三期臨床沒法透過,那藥物就無法上市,只能從頭開始,而前面工作投入的所有資金,也全部打了水漂。
這也就是一款創新藥的研發,往往需要耗費巨量資金的緣故。”
聽到這話。
班級學生紛紛紛點頭。
新藥研發路漫漫。
從實驗室確認發現靶點,到一系列臨床前研究,需要花費兩三年。
臨床前相關試驗,又需要兩三年。
進行Ⅰ期臨床試驗、Ⅱ期臨床試驗、Ⅲ臨床試驗,需要花費三到七年。
然後向國家藥品監督管理機構發起上市審批,又要花費兩三年。
李舟開口道:“動輒十餘年的時間,花費海量成本,只為研發一款藥物。
正因如此。
一些藥企研發出的創新藥,費用高的嚇死人。
舉個簡單形象的例子。
瑞仕國的跨國藥企諾華集團,研發出的藥物格列衛,能治療慢粒白血病,定價23500元一瓶。
在醫學界,患上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唯一的選擇只有骨髓移植。
但骨髓移植難點多,不但合適的配型難找,還總是伴隨著嚴重、甚至致命的副作用。
所以這樣一層層篩選下來,僅有20%至25%的患者,擁有移植的資格。
而在未找到合適配型之前,病人只能靠其他手段來維持生命。
過去的方法如化療、干擾素治療,副作用極大。
使盡了渾身解數,也只有30%的患者能活過第五年。
直到格列衛的出現,才改變了患者的命運。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