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妹,這不識字就是不方便。現在我記得不吃力,就像你說的,以後擴大了,我這腦殼就不夠用了。”
“可是我都做奶奶了,還能識字嗎?”
想到小孫子在家裡面,拿著木棍在沙盤裡寫字,李二嫂覺得自己也跟著學,好像挺沒面子的。
李小月一眼就看出來李二嫂的想法,“都說活到老學到老,什麼時候學習識字都不晚,只要你覺得對你有用。”
“又不是去考狀元,咱們識字,只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工作。而且也不需要你認識所有的字,只要把常用的學會了,記住了就可以了。”
精明的李二嫂聽到這話,眼睛一亮,“小月,那我把常用的字告訴你,你能寫下來,給我照著寫嗎?”
李小月點頭,“當然可以!正好我現在不忙,二嫂你說,我把這些字給你記下來,空的時候你就看看念念,寫寫畫畫。”
“好!”李二嫂在李小月的鼓勵之下開始識字,本來以為會學得很慢,但投入到運用中之後,結合實際,認得很快。
毛筆有侷限性,不方便攜帶。
李小月製作了碳筆,是硬的,隨時隨地都可以寫,而且還不用墨汁,對李二嫂來說,又方便又降低了難度。
梨花村開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一天一個樣,變化很大。
隨之而來的,也是投入的加大。
從蜂窩煤那邊賺到的銀子,有三分之一全部投入在建造作坊,一部分銀子是僱人幹活的工錢,剩下的所有的銀子,全部用於購買羊毛。
看到拔地而起,十天之內就能上樑的房屋,李小月就不心疼銀子了。
西北乾燥,房屋晾了兩天,就可以投入使用。
孫木匠這段時間僱傭很多木匠幫他打造紡織機的零部件,然後組裝在一起,已經做好十二臺紡紗機,正好夠放兩個房間。
接下來李小月開始挑選村裡手腳麻利的年輕女子,有小媳婦兒,也有十三四歲的姑娘,教她們紡線。
顏色好看,又細又均勻的羊毛線,透過紡織機,快速的纏在軸上。
一開始大家的速度很慢,用力不均,紡出來的羊毛線有細有粗,有時候還會斷線。
不過經過練習,熟練之後,這樣的情況,就變少了,甚至沒了。
一根根細細的羊毛線,三根紡成一股,有的紡成四根一股,有的紡成六根一股,變成粗細不同的毛線。
李二嫂摸了摸這些毛線,面露不解,“小月,幾股紡在一起,太粗了,用這樣粗線織出來的布做衣服,還不得跟麻袋一樣啊?”
李小月手裡拿著一卷毛線,愛不釋手。
此時聽到二嫂的問話,李小月抬頭輕笑,“這不是用來織布的,而是製作毛衣的。二嫂,你等一下,我這就做給你看看。”
說完,李小月從屋裡拿出來早就讓孫木匠的徒弟製作的毛衣針,熟練地織毛衣。
在前世,李小月因為孤兒的身份,吃盡了人間辛苦。
可現在看來,前世的那些苦,做的那些活,居然能夠成為她在這裡生存下來的技能。
怪不得有句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人啊,不管境遇如何,永遠不要自暴自棄,向陽而生,努力生活,結果都不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