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澤腦瓜子嗡嗡的,這麼多的故事,屬實讓人有點腦殼子轟的一下,消化消化也需要好長的時間。
“快了,快了……”靈玉望著窗外說著有些讓人難以理解的話。
“什麼快樂快樂?”白澤回頭看過去。
靈玉看了一眼白澤故作高深,並沒有回答,或者來說,現在還不到開口的時機。
“繼續吧!”見靈玉如此,白澤繼續未完的故事。
祝融因為教會人類使用火,人們對祝融都十分之崇拜,但水神共工看可是眼,心想世界萬物離不開水,為什麼人類只崇拜祝融,而不崇拜自我,越想越氣奮。於是集四湖五海之水衝向崑崙山,把崑崙山上的聖火澆滅,頓時全世界漆黑一片。祝融得知十分憤怒,騎上火龍,與共工大戰起來,水此終是往低處流,洪水從崑崙山下落下來,祝融趁機發起進攻,把共工燒得焦頭爛額。共公輸得不順氣,一氣之下撞向不周山,誰知不周山是天柱,天柱給撞斷了,天也塌下來,給世界萬物帶來災難,於是就引來女媧補天的故事。
傳說月亮裡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於仙道而不專心學習,所以天帝震怒,把他拘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
”吳剛便開始伐桂,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立刻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所以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因而後世的人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無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晉朝有一個叫孫敬的人,每一天讀書到深夜,經常怕打瞌睡,就用繩子繫住頭髮拴在房樑上,如果頭昏要打瞌睡,頭往下墜,繩子就會將他扯醒。他就用這種方法防止自己打瞌睡。
秦朝時,官府修長城,無數貧民被抓去服徭役。萬喜良就是其中之一。幾年過去了,鄰人們去修長城的都回來了。萬喜良卻沒回來。他的妻子孟姜女就沿著長城去找,邊找邊哭,但怎樣也找不到丈夫。之後,長城都被他哭倒了。
相傳在很多年前,黃河在那裡決了一次口。人們費了幾年功夫才把決口堵住。堵口修堤的老百姓不少是災民,早已無家可歸,等把黃河水堵住,有的乾脆不走啦,住在堵口修堤時蓋的臨時草菴裡。他們在那裡開地耕種,成家養孩子,慢慢人多了,就成了一個村莊,取名叫貴家莊。又過了好些年,從滎陽流出來的涸水在那裡流入黃河。這樣一來,那裡南來北往的人多了,成了個熱鬧的地方。
民間傳說灶王名叫張萬倉,娶妻郭丁香。張萬倉經商外出愛上少女王海棠並帶回家,休了妻子。海棠好吃懶做,將家吃窮走了。後萬倉遭大火,雙眼燻瞎淪為乞丐。到一富人家討飯,吃碗麵後感覺像前妻丁香所做,一問果然如此,萬倉羞愧,一頭鑽進灶膛。玉帝念其悔意,封萬倉為灶王。
秦始皇為了造長城,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不知餓死累死了多少人!孟姜女把範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範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他倆兒心心相印,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準備結為夫妻。成親那天,闖進來一隊官兵,用鐵鏈把範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聽說丈夫已經死了,孟姜女痛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了範喜良的屍首。
戰國時,有一個叫蘇秦的人,因為在秦國求官不成,回家後被家人看不起,就將太公《六韜》、《陰符》等兵法書藉,不分白天黑夜的勤奮苦讀。每當到了夜深人靜,頭昏腦漲,眼睛發澀,總想睡覺的時候,就用錐子自我刺自我的大腿,使自我清醒後又讀書。9.經典民間故事西漢人匡衡,小時家裡很窮,十分喜歡讀書,但晚上家裡沒有油點燈。鄰居房裡點著燈,匡衡就把牆壁鑿一個洞,讓燈光從洞裡透過來照著讀書。
七仙女紫兒,傳說是玉皇大帝的第七個女兒,她最心靈手巧,且心地十分善良。一天,七仙女得知丹陽境內(今孝感)有一年輕人姓董名永,因家貧無錢安葬死去的父親,只得賣身為奴。
七姐深受感動,私下天庭與董永結百年之好,在大槐樹下成就姻緣。可惜作媒人的大槐樹一時高興,把“百年好合”說成“百天好合”,害得董永七姐僅有百日緣分。
七姐用巧手金梭織出了10匹錦絹贖出了董永,準備整治家園恩愛白頭。不料玉皇大帝得知十分震怒,急召七姐回宮,七姐不得不忍痛飛去。她的織布校化成了飛梭石,織機留在了人間,人們在夜深人靜時仍能聽到“咔喳、咔喳”的織布機聲音。
從前,在一座大山深處,住著一對善良的老夫婦,他們生有一個小兒子。隨著小兒子一天天的長大,原本就不富足的家庭,越來越吃不飽肚子了。小兒子雖小,但他特別懂事,當他會跑著出去玩時,就主動央求媽媽去山上撿柴火。
就在一個冬日的暖暖的午後,他自己揹著小竹簍上山了。可是,走了沒多久,他的肚子就開始咕嚕嚕的叫了,他餓了,因為這個中午家裡的飯太少了,他又不捨得多吃,他膽心他吃的太多了,父母就會捱餓。所以那個午後剛放下碗,他就急匆匆的出門了。他想,或許能在山上找些野果慰勞一下可憐的肚子。
他走啊走啊,越走越遠,越走越餓,他實在走不動了,就在一塊石頭上,坐了下來。忽然有一陣大風颳來,他趕快戴上帽子,把頭包裹的嚴嚴實實的。只聽“咚”“咚”咚咚”“咚”聲音,感覺他的頭頂有什麼東西輕輕的砸過頭頂,這時風停了,他摘下帽子,轉身起來,想找找看,到底剛才是什麼東西,咚咚的砸過頭頂的,他眼睛一亮,發現,石頭旁邊的雜草叢裡,有紅色的果子,他近乎要流出口水了,趕快撿起一個嚐了嚐,“哇,太甜了”。這是他從來沒吃過的小野果。他接著就又吃了幾個,感覺肚子飽飽的啦。
然後,閉上眼睛,望著天空的陽光,感覺自己置身於一個奇妙的地方,好美好美,那裡還有一個小精靈飛到他的耳邊,悄悄的對他說,“我在前面不遠處的一個樹洞裡,給你準備了一個小小的驚喜,請記得把他帶回家。”
睜開眼,他想趕快把地上的小野果撿回家,讓爸媽一起嚐嚐,嚐嚐這小野果有多甜。他撿完小野果後,半信半疑地走到前面的小樹洞旁,真希望小精靈說的是真的。
他扒開樹洞前的雜草,慢慢地將頭伸進樹洞,哈哈,真的,真像小精靈說的,真有驚喜啊,一大堆豆子和乾果,一共有7種,他把它們全都裝進了他的帽子裡,還脫下外套把它們遮蓋好,開開心心的把它們帶回了家。第二天早上,媽媽就用他撿回的食材煮了一大鍋粥,就是今天的八寶粥,全家人都吃的飽飽的了。
當然,剩下的食材就成了他們的種子,種在了田裡,收穫後就儲存起來,每年的今天,老夫婦一家都煮這個粥,一是要感謝小精靈們,二是,紀念他們幸福日子的開始。
於仲文曾在隋朝做過大官。在他小時候,有一年,村上有任家和杜家都丟失了一頭牛,兩家都傾巢出動分頭尋找,找了好久也沒有找到。後來別人總算為他們找到了一頭,兩家都搶著說那頭牛是自己的,雙方爭執不下,把官司打到州里,州官也難以判斷,案子就掛了起來。
這時,益州長史(官職名)韓怕俊靈機一動,對州官說:“少年於仲文聰穎過人,為何不召他來斷案?”州官不以為然他說:“嘴上無毛,辦事不牢!此案大人都不行,何況少年?”韓伯俊說:“大人此言差矣。”說著,就向州官介紹了於仲文9歲時跟著父親去晉見隋文帝的軼事:皇帝向於仲文問道:“聽說你喜歡讀書,書裡記載著哪些事啊?”仲文從容地回答道:“奉養父母,服務國君,千言萬語無非是‘忠孝’兩字而已。”隋文帝驚異於仲文概括能力之強,連連讚歎道:“說得好!說得好!”韓伯俊說:“大人,您看能否讓於仲文這小子試一試處理此案?”州官欣然應允,即命左右持著大紅請帖前往於家。
於仲文到達州府,問明前後情況,微笑道:“這個案子很容易判定。”說著,便叫任、杜兩家各將自己的牛群全數趕到州府前的大操場上。他便喝令道:“放牛!”說完,那頭牛直往任家牛群奔去。
場上人群歡呼起來:“是任家的,是任家的!”於仲文冷眼見杜家不服,便叫道:“慢,把那頭牛單獨趕出來。”牛出來了,仲文命差役用鞭子狠命地抽打,任家的人奔上前,拚命地抵擋,還將鞭子奪了下來;杜家的人只是在旁邊喊道:“莫打了,莫打了。”那喊聲有氣無力,像在演戲。
於仲文看了,便厲聲盤問杜家人:“如果查出這頭牛不是你家的,而你們硬要冒領,除了十倍罰款,還要承擔法律責任啊!”杜家人知道瞞不過於仲文,只得承認自己有冒領之罪,諾諾連聲,告退而去。
於仲文神斷牛案的名聲,從此傳了出去。
後梁經學家張策少年時就才智超群,學識淵博。
有一次,他家所在的洛陽敦化裡,在疏挖一口甜水井時,起出了一隻古鼎。那鏽蝕斑駁的銅鼎上銘刻著一行篆字:“魏黃初元軍春二月,匠吉千。”那鼎做工十分精細考究。左鄰右舍無不認為這是稀世的文物。大家高興極了,好像已得了飛來的橫財。
可是,張策望著古鼎一會,苦笑了笑,說:“眾鄉親啊,不是我說掃興話,這隻‘古鼎’是後人假造的,絕不是曹魏時代的珍品。”
眾人聽了都大驚失色。有個老學究卻不服氣,冷笑道:“唉!你這小子不過十二三歲,怎曉得幾百年前一個古物的真偽呢?”
張策的父親張同也有此感,怒聲責問道:“你可要謙遜一些!”張策也不氣惱,只是輕聲慢語地對老學究說:“老先生,晚輩斗膽說一下根據,請您指教。”老學究笑笑,話內含刺地說:“願聽高見。”張策侃侃而談:“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後,東漢年號就改為延康了。這年十月,曹丕接受了漢獻帝劉協的禪讓,做了皇帝,建立了魏國,改年號為黃初。
這就是黃初元年,請問哪來的二月呢?可見,古鼎上的篆文說什麼‘黃初元年初二月’,豈不是太荒謬了嗎?”老學究和張同聽了,相對著望了一眼,不再言語了。眾人紛紛七嘴八舌地說:“張同先生,您何不取出《三國志》來查對一下呢?”
《三國志》取來了,張同翻開其中《魏書》一看,果然書中記載的同張策的說法完全一樣。
老學究面色騰地飛紅,連忙說:“小策真是個博古通今的小奇才啊!”4.中國民間故事宋朝時期,劉宰剛調任泰興縣令不久,就接到一農人投訴。
農人說:“鄰縣的親戚租了我家的牛,可恨的是,趁我家辦喪事的時候,他竊走了租牛契據。十幾年來,我幾次上門索要牛和租金,他都不認賬,還謊說把牛賣了。所以,請劉大人替小民做主。”劉宰問:“為什麼十幾年了都沒得到解決?”
農人回答:“我曾經多次向官府告狀,可沒有契據憑證,又因為牽涉鄰縣,所以官府一直擱置未辦。”劉宰站起身來,來回踱著步,自言自語地說:“都過去十幾年了,怎麼能一下子找回來呢?得想個計策。”
隨後,劉宰命人找來兩個乞丐,請他們吃飽喝足之後,告訴他們事情的緣由,並如此這般地交代了一番,然後關進牢房。第二天,開始審訊。劉宰將驚堂木一拍,大聲喝問:“你們二人可曾偷牛?”兩個乞丐立即招認:“是偷了一頭牛。”
劉宰繼續問:“你們將牛弄到了何處?”乞丐回答:“賣給了鄰縣。”
劉宰問:“可還記得是哪家哪戶?”
乞丐果斷回答:“記得,記得。”劉宰吩咐左右:“好!那就帶他們去指認。”
來到鄰縣,兩個乞丐徑直來到了那個租戶家,說:“就是賣給了這家。”開始,租戶不承認,但乞丐竭力堅持。租戶急了,回屋拿出契據,信誓旦旦地說:“牛是我租來的,有契據為證。”在場的人都笑了,租戶如夢方醒,自知露餡,中了人家的圈套。最終,不得不把牛和租金如數歸還租主。心計,是小聰明,而非大智慧。工於心計之人,永遠不是智慧之人的對手。
一天,孔子和眾弟子乘坐馬車到一個地方去講學,見前面有一個六七歲的小孩在路上堆土玩,子貢便大喝一聲,正要趕車軋過去,可是那個孩子把路一擋,高聲叫道:“站住,前有城池在這兒,過不去了,你們退回去繞道走吧!”
子貢趕緊停住車,沒好氣地大聲嚷道:“你這頑童休得胡鬧,這是孔夫子的車,快放過去!”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