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天火紅年代,冰箱每日重新整理

第17章 17添置行頭

無論是買布、買鞋、買糖果,甚至是買熱水瓶、臉盆,幾乎都需要相應的票證。沒有票,再有錢也寸步難行。

售貨員接過票證仔細查驗、開票、收錢、蓋章、付貨,流程一絲不苟。

服裝區掛著的衣服款式極其有限,多是工裝、中山裝、軍便服和極少數“時髦”的“的確良”襯衫。

顏色也以藍、灰、綠、白為主。

布料區是真正的“主力戰場”,各種棉布、卡其布、燈芯絨、呢料陳列著,家庭主婦們仔細地摩挲比較,計算著布票的尺寸。

皮鞋款式更是單調,黑色為主,圓頭或略尖頭,幾乎沒有其他顏色和花樣。

空氣中飄蕩著新布特有的漿水味和皮鞋的皮革味。

大廳里人聲鼎沸,摩肩接踵。廣播裡播放著激昂的革命歌曲或通知。孩子們興奮地指著玩具櫃檯裡的鐵皮青蛙、木頭手槍,大人們則精打細算,神情專注。

這裡沒有後世商場的悠閒購物,更像是一場物資爭奪戰,充滿了計劃經濟時代特有的緊張與渴望。

陽光明定了定神,目標明確地先走向鞋帽櫃檯。

他掏出那張珍貴的皮鞋票遞過去:“同志,麻煩你,買雙皮鞋,42碼。”

售貨員是個中年大姐,接過票看了看,從櫃檯裡拿出兩雙黑色的皮鞋,放在櫃面玻璃上:“42碼就這兩款,自己看,豬皮的便宜點,牛皮的結實點。”

陽光明拿起那雙牛皮鞋,樣式是經典的“三接頭”,黑色,皮質厚實,做工紮實,符合這個年代的審美和實用要求。

他試了試,大小合適,腳感雖硬,但新鞋都如此。

“就這雙牛皮的,謝謝你,同志。”

售貨員麻利地開票:“牛皮鞋,一雙,十五塊八毛。”

陽光明付錢拿鞋,心頭踏實了一分。

接著是布料櫃檯。這裡人更多,擠了好一會兒才輪到。

他拿出三張布票:“同志,買卡其布,深藍色的,我要做條褲子。”

售貨員熟練地拿起一匹深藍卡其布,用木尺量了尺寸,這個年代買布按“尺”,一米等於三尺。

售貨員一邊量尺寸,一邊說道:“卡其布幅寬二尺七,你個子高,想要做條長褲,算上放頭,起碼要八尺半布。你三張布票正好九尺,夠的。”

刺啦一聲,布被扯下,陽光明付錢拿布,卷好的深藍色布料散發著新布的氣味。

最後是服裝櫃檯,用大嫂給的那張襯衣票。他選了一件最基礎款式的白色“的確良”半袖襯衫。

這種化纖面料在這個年代屬於“高檔貨”,挺括、耐穿、易洗快乾,是幹部和體面人的象徵之一。

“的確良白襯衣一件,七塊二。”售貨員報了價。陽光明付錢,小心地將新襯衣迭好。

買齊了行頭,陽光明鬆了口氣,但任務還沒完。

他目光在商場裡搜尋,很快找到了日用品區域。

在一個相對冷清的櫃檯,他看到了成沓的、粗糙發黃的草紙。

“同志,草紙怎麼賣?”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