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並不理智,不到萬一不能輕易走這一步……
果然!
馬車剛來到大軍近前,離郭榮還有八九米,就被甲士強行截停了下來。
郭宗訓險些摔倒,緊接著就看到兩個甲士走了過來。
這是要直接把自己趕回去?
幸好他早有準備,當即狠狠掐了一把大腿,眼淚瞬間洶湧而出。
他大聲哭喊著,還不忘改稱呼:“爹爹,孩兒要見爹爹……”
“孩兒夢到孃親了,是她讓孩兒來見爹爹,替她轉達幾句話給爹爹……”
所謂的“孃親”自然就是歷史上與柴榮伉儷情深的大符後。
而搬出大符後,正是他的殺手鐧!
因為他知道大符後在柴榮心裡有多重要。
歷史上,柴榮與大符後雖然都是二婚,而且還是政治聯姻,但二人的感情非常好。
帝后情深,堪稱五代亂世中一段兼具政治聯姻與真摯情誼的佳話!
大符後956年病逝時,柴榮的反應堪稱失態,直接罷朝七日,親自為其擬定諡號“宣懿”,這可是極高的評價!
甚至還打破“帝后不同陵”的慣例,提前在他的慶陵旁為大符後修建皇后陵,明確“生同衾,死同穴”的意願。
而且此後三年,直到959年柴榮去世前,為了幫兒子坐穩皇位、穩固朝堂,才再立小符後!
心裡想著,他哭喊得更大聲了。
郭榮聽得真切,一旁的趙匡胤等人也都聽得清楚。
可大軍出發的吉時不能耽擱,這是規矩!
郭榮也知道這一點,出征為重,豈能因私廢公!
就在他要再次下令出發時,近侍供奉官曹彬輕聲說道:
“陛下,離出征吉時還有一點點時間,既是皇后託夢,您看……”
郭榮皺了皺眉,再次看向一個勁哭喊的稚子。
看著那張與金玉極似的小臉此刻正掛滿淚水,他的心終究還是軟了下來。
沒辦法,他已經沒了幾個兒子了。
而且六歲稚童的哭喊實在太有殺傷力,更何況郭宗訓還聲稱是大符後託夢。
但凡是個當人的父親,誰又不會心軟?
郭榮嘆了口氣,招招手:“帶過來吧!”
見到這一幕的郭宗訓心中頓時大喜,甚至不等甲士引路,便一溜小跑地來到郭榮面前,撲通一聲跪倒在地。
小身板看上去既可憐又乖巧。
“孩兒拜見爹爹……”
話音未落,青驄馬上的郭榮便打斷道:“我兒有何話要說,速速講來,莫耽擱了大事!”
郭宗訓抬起那圓嘟嘟的小臉,大大的眼睛還噙著淚水:
“回爹爹,孩兒見到了孃親。”
“她告訴孩兒,說爹爹此次北伐,所到之處必定無往不勝……”
柴榮大喜,他不信這是一個六歲稚子能編出來的謊話,所以託夢一事一定是真的。
既然金玉託夢說必勝,那一定必勝!
這是大吉之罩!
“朕知道了,你回去吧,朕絕不會讓你母后失望的……”
郭宗訓並沒有動,繼續說道:“爹爹,孃親還說,國不可一日無君!”
“北伐一事,讓將軍們去就行了,父皇有上蒼庇佑,只需在朝堂上運籌帷幄,必能決勝千里之外……”
郭榮愣了愣,並沒有因為勸他不要親征而生氣,反而眼裡閃過一絲震驚:
小小年紀,竟然都學會了“國不可一日無君”、“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詞了!
嗯,應該是金玉託夢說的,這小傢伙記住了而已。
不過,能記住這種詞,還準確複述出來,言語還如此流暢,完全不緊張,這已經很難得了。
以後當真得好好培養培養!
“朕知道了,但國家大事不是你能懂的!”
“行了,別耽擱時間了,趕緊回去……”
郭宗訓心底嘆了口氣,果然被忽視了。
不過他也能理解,一個六歲稚童,誰會重視?
於是他直接站了起來,抬頭直視著青驄馬上的父皇,小臉無比嚴肅地說道:
“爹爹,誰說孩兒不懂!”
郭榮愣了愣,這小傢伙怎的還長脾氣了?
他面露不悅,剛要開口,不料郭宗訓直接搶先說道:
“首先,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的生死命脈,父皇作為帝王,必須親征以彰顯決心、重塑屏障!”
“其次機不可失,遼國正處於混亂之際,親率精英速戰速決乃明智之舉。”
“再者,爹爹乃當世明君……”
郭宗訓的聲音不大,卻像塊石頭扔進滾水裡。
周圍的人,包括趙匡胤竟都瞬間瞪大了眼睛,齊刷刷地看向這個弱小的六歲稚童,臉上充滿了難以置信:
這邏輯、這口才,真是一個六歲稚童?
小小年紀竟然知道燕雲十六州的重要性?
甚至還知道遼國正處於混亂之際?
而此刻的大周皇帝郭榮,更是驚地說不出話來……
————————————
說明:
1、關於郭榮還是柴榮,可能會讓人覺得混亂。這是視角問題。當以主角視角去寫心理活動時,會用柴榮。
畢竟主角是現代人,中學課本、教科書上多是叫柴榮,所以主角內心更習慣於說柴榮。而以其他視角時會用郭榮。
但為了方便閱讀,後面章節全用郭榮。(除了說明)
2、至於柴宗訓還是郭宗訓,因為主角本身叫郭斌,姓郭。歷史上這個時期也是叫郭宗訓,所以在提及主角名字的時候,就一直用郭宗訓。
3、文中的金玉乃符金玉,也就是大符後。金環便是符金環,後來的小符後,此時已經進宮撫養郭宗訓。
沒錯,她們還有一個妹妹叫符金錠,宋太宗趙光義的皇后,諡號“懿德皇后”。
史料沒有準確的人名記載,這幾個名字參考元劇《趙匡義智取符金錠》,與一些雜談而來。
4、據《二十六史・周書》記載,柴榮北伐從京都大梁城出發的具體日期為:“(顯德六年三月)甲戌,車駕發京師”,不過不同史料記載的具體出發時間存在差異。
5、要特別說明一下,不同的史料(正史、野史等等)會出現很多互相矛盾的地方,也不敢保證一定正確,這畢竟是網文小說,只能儘可能根據史料創作,各位莫要太較真,望理解!(大腦可以適當寄存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