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沒人會叫這個名字吧!
難不成杲?
王杲?
史書上有這個人嗎?
郭宗訓想了想,沒想起來便作罷了,又問道:“多少歲?”
“二十!”那人聲音依舊洪亮。
突然,郭宗訓像觸電一般,猛地看向王杲:
“等等!”
“你叫王杲?日木杲?”
王杲點點頭:“正是日木杲!”
郭宗訓瞬間興奮了起來,只因他突然想記起來,《宋史》有關於此人的記載,甚至還有專門的《宋史・王杲傳》。
沒記錯的話,此人在柴榮時期默默無名,但在宋朝建立後屢立戰功,最高擔任過唐州刺史和靈州副部署。
而且史書明確記載,他曾率部平亂,斬首萬級。
雖然官職不是特別高,但作為一個沒背景的普通人,憑藉戰功能在史書上留下傳記,這已經是天花板級別的了!
撿到寶了!
不僅與此時看不慣趙匡胤,甚至還是個妥妥的潛力股!
郭宗訓雙眼放光,大聲道:“很好,從現在起,你就是本王行營的第一個都頭!”
此言一出,現場瞬間譁然一片!
包括曹彬在內的三十道驚詫的目光齊刷刷投向梁王。
這就是讓他當都頭了?
都頭可是能統領百人的大官兒啊!
憑什麼啊?
就憑王杲的那幾句話,就直接當都頭,這也太誇張了吧?
驚詫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似乎都有些回過味兒來了,議論聲也逐漸統一:
“什麼情況?”
“難道只要說趙指揮使的壞話,就能升官?”
“莫非梁王很厭惡趙指揮使?”
“早知道是這樣的話,我們也可以說啊……”
“可不應該啊,誰不知道趙指揮使是陛下的心腹愛將,梁王怎麼會厭惡他呢……”
此刻,就連曹彬也有這樣的困惑,他邁開腳步來到郭宗訓身邊,輕聲說道:
“殿下,末將有幾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郭宗訓深深看了眼曹彬,皺了皺眉,竟直接大聲道:“都是自己人,不必遮遮掩掩,有什麼話就大聲說出來!”
看著郭宗訓那雙堅定的眸子,曹彬先是愣了愣,又掃了眼神情各異的甲士們,猶豫片刻後這才清了清嗓子,大聲說道:
“殿下,末將以為,治軍之道,在嚴明、在公允!”
“殿下不經考核,而是隻憑王杲那幾句便讓其當都頭,這有失公允!”
“而且,這樣的行為只會讓將士們覺得說一些討殿下歡心的話就能得到提拔,長此以往只會助長歪風邪氣……”
郭宗訓突然微微一笑,打斷道:“曹都監是不是以為本王只是因為王杲說趙指揮使的壞話,所以提拔王杲?”
曹彬張了張嘴,卻還是一個字都沒能說出口。
郭宗訓並不惱,轉而看向那些甲士,大聲道:“你們是不是也這麼認為?”
整個艙內陷入了一片死寂,沒人敢說話。
郭宗訓等了片刻,大笑兩聲,道:“沒錯,本王就是因為他說了趙指揮使的壞話,所以才提拔他!”
曹彬心中一怔:這怎麼能行?
趙指揮使可是陛下的心腹愛將,而且立功無數,更何況如今又是在北伐途中,要不了多久就會打仗,正是需要重用趙指揮使的時候。
即便你是梁王,即便你是神童,也不可憑個人喜好,便公然說朝堂重臣的壞話啊!
若傳到陛下和趙指揮使那裡,說不定會引得君臣離心,於北伐不利,於朝堂不好!
梁王啊梁王,你這終究是稚子心性啊……
想到此,曹彬不由地再次張開嘴:“殿下……”
不料,他話未說出口,郭宗訓便大聲說道:
“實話告訴你們,本王看重的並不是他說趙指揮使的壞話!”
聞言,眾人都不禁再次議論了起來。
就連曹彬也懵了,不解地看向郭宗訓:
什麼情況?
一會是,一會又不是?
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郭宗訓掃過眾人,再次看向曹彬,嘴角微微勾起:
老曹啊老曹!
我當然不會告訴你,我提拔王杲是因為史書有他的單獨傳記!
你可知,你們都是我撿到的寶!
你是大寶,他就是小寶!
我也不能告訴你我是真的很討厭趙匡胤,因為歷史上不到十個月後,他就會欺我孤兒寡母,搶我皇位!
而你擔心的問題,我又何嘗不知?
不然我早就直接以母后託夢的形式告訴老爹郭榮,說他趙匡胤野心太大,一旦有變,將來必會奪權篡國,必須儘早除掉!
唉!
本王只能先忽悠忽悠你們了……
收斂心神,他大聲道:
“本王之所以提拔王杲,是因為他與你們不同,不會只憑借傳聞或者表象便人云亦云!”
“他有他自己的原則……”
——————————————
說明:
1、《宋史・王杲傳》記載,“鹹平五年,出為亳州永城縣都監。被召,將入見,以疾亟弗果。卒,年六十四”。
據此推算,王杲生於939年,顯德六年(959年)時,他正好二十歲。
2、也是據《宋史・王杲傳》記載,王杲在後周顯德年間(954-960年)應募為卒,隸屬先鋒部隊,隨周世宗柴榮北伐收復三關,此時他僅是普通士兵,尚未嶄露頭角。
但在趙匡胤建立宋朝建後,參與征討澤潞、平定揚州等戰役,逐步升任散指揮使、馬軍副都軍頭。
《崇禎歷城縣志》、《濟南傳》等地方誌也有相關記載。
3、關於斬首萬級,《宋史・王杲傳》原文記載“李順亂,與尹元併為西川招安使,敗賊,斬首萬級,以功真拜唐州刺史。”
4、王杲此人清廉自持、治軍有能,史載其“監河北,有能聲”,且作戰勇猛,是典型的“以功立身”型武將。
唯一記載的過錯是因“轉餉河西失期”被貶,屬於履職失誤,但未涉及品德或能力上的重大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