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君王哪個不是透過不斷的親征,來豎立自己的威望,穩固自己的皇位?
當然,這也是因為五代的帝王幾乎都出身武將,親征既是他們鞏固權力的手段,也是應對亂世的必然選擇。
身為“五代第一明君”的老爹郭榮,又怎會不明白這個道理?
這也是為何他會不斷的南鎮北戰……
所以,以老爹郭榮的個性,首戰他絕對要親自出徵的,不然他如何立威?
趙大啊趙大,你也不想想,如果有可能勸動老爹,我早勸了!
讓韓通、張永德哪個去代替父皇攻打寧州不行?
怎麼可能把機會留給你……
果然!
郭榮大笑兩聲,睥睨天下般自帶威嚴:“笑話,朕既親征,何須你們打先鋒?”
“此戰,朕就是先鋒!”
趙匡胤聞言,也不再爭取,無比恭順地領命。
郭宗訓再次挑了挑眉:
碰壁了了吧?
焉了吧?
接下來看本王表演……
“父皇,孩兒有個建議,不知行不行?”
安靜的中軍打仗,突然響起郭宗訓的聲音。
所有人都齊刷刷看向他,都知道他是神童不假,但難道這梁王連軍事都懂?
莫不是他想上戰場?
開玩笑,他才六歲,就是他想,陛下也不可能同意啊……
郭榮皺了皺眉,道:“軍事上的事你懂什麼,讓你旁聽已經是特例了,休要胡鬧!”
郭宗訓故作委屈,道:“爹爹,誰說孩兒不懂!”
“是,孩兒之前的確不太懂,但這段時間跟著曹彬曹都監也學了不少!”
“孩兒曾與曹都監私下探討過,曹都監說此戰最好的戰略就是突襲!”
“因為寧州本屬漢地,而寧州刺史王洪他也有所耳聞,此人乃漢人,未必會盡心效忠遼賊!”
“只要大軍能奇襲至寧州城下,王洪定然會懼我大周之威,甚至有可能不費一兵一卒便能讓其開城投降!”
聞言,中軍大營瞬間爆發出一陣嘈雜的議論聲:
“開城投降?”
“這怎麼可能?”
“這不是開玩笑嗎,寧州雖然以前是漢地,但早已被遼國佔據,作為遼國與大周的門戶,必定會讓信得過的官員把守,怎可能輕易投降?”
“就是,這曹彬簡直異想天開……”
然而,就在議論之際,兩個人卻都不約而同地皺了皺眉,心中更是都冒出了同一個疑問:
這話真的是曹彬說的?
這二人正是大周皇帝郭榮,與殿前都指揮使趙匡胤!
郭榮瞭解曹彬,更瞭解自己的好大兒,所以震驚之後,他很快就意識到,這番見解肯定就是好大兒郭宗訓自己想出來的!
畢竟他已經見識過很多次郭宗訓驚為天人的才華!
他欣慰地看向他的好大兒:
不錯!
知道藏鋒,還知道為心腹攬功,看來是真的又長進了……
而趙匡胤之所以會有這個想法,並不是因為他太瞭解郭宗訓,而是因為他認真觀察了郭榮的反應,以及認真思考後才有這樣的疑惑:
如果真是曹彬說的,怎麼可能到現在才說出來?
梁王之前可是幾乎隨時都與陛下在一起,如果曹彬私下說過這些話,梁王肯定早就告訴陛下了。
陛下也絕不可能會有如此震驚意外的神情!
此時,郭榮的聲音再次響起:“有道理,此戰必勝!”
“所以,你的建議是什麼?”
郭宗訓正色道:“其實並不是孩兒的建議,是曹都監的建議!”
“他建議突襲寧州最好做到車駕所過,民間皆不之知!”
“可以用棉布裹著馬蹄、車輪,儘量減小行軍的動靜,在路線選擇方面,也儘量不要走人多的路!”
“輕裝前進,儘可能避免遼賊耳目……”
話音未落,郭榮突然興奮地大聲說道:“妙!”
“此計甚妙!”
“就這麼定了!”
“眾將聽令!”
“立刻去按照曹彬的建議準備,一個時辰後,朕要親率騎兵出征!”
說完,又補充道:“曹彬獻策有功,擢升為皇子行營兵馬都部署,同三品!”
“若寧州真能不戰而投,待北伐結束再行賞賜……”
聞言,趙匡胤皺了皺眉:
梁王果然不簡單!
唉,當初我要是負責貼身保護梁王該有多好,當時怎麼就不爭取一下呢?
也不至於現在時刻擔心梁王是不是真的已經知道了結義的事情!
而與此同時,韓瞪眼也皺了皺眉:
曹彬真這麼厲害?
……
“啊啾……”
另一邊,等候在中軍大營外的曹彬突然打了個噴嚏,擦了擦鼻子,隨即看向面前的三人。
笑道:“抱歉,各位,在下可能是有點著涼了……”
三人中間的那人笑了笑,道:“曹都監怕是又要有好事發生了……”
——————————————
說明:
1、“河北州縣非車駕所過,民間皆不之知”這句話出自《資治通鑑・後周紀五》。
這句話是對後周世宗柴榮北伐時軍事行動隱蔽性的描述。顯德六年(959年),柴榮親率步騎數萬從滄州啟程,直趨契丹之境,由於採取了突然襲擊的策略,除了皇帝車駕經過的州縣,河北其他地區的百姓都不知道大軍的行動。
2、皇子行營都監為五品官員,皇子行營都部署為四品,同三品是指享受三品官員的待遇與職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