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之所以讓你們來,就是要商議出一個好的奇襲戰術。”
“昨夜勸阻朕不要繼續北伐的話都已經夠多了,朕不想再聽著這些話!”
“記住,朕讓你們來是來想解決辦法的,不是聽你們在這裡畏難的……”
郭宗訓皺了皺眉。
果然,當領導的都是如此:不喜歡提困難的員工,只喜歡提出解決辦法的員工!
想想也是,攻打幽州的風險有多大,難度有多高,老爹郭榮怎麼可能不比你們更清楚?
就像當初的諸葛丞相,他難道不知北伐魏國,匡扶漢室有多難?
可畏難就不打了嗎?
何為追夢?
就是要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決心!
郭宗訓知道,昨日在宴席上反駁眾人的那些話都屬於戰略層面的。
而今日老爹只召集這些武將來,就是為了商議具體戰術的。
戰略可以大而化之,但戰術必須詳實落地!
不由地,郭宗訓瞥了眼趙匡胤,卻見趙匡胤抬眼看向老爹郭榮,似乎在猶豫要不要開口。
嗯、這貨昨夜肯定一宿沒睡,都在想這個問題。
再看了看其他人,郭宗訓無奈地搖了搖頭:
看吧,這就是人家趙匡胤和你們的不同之處,不然咋就他能陳橋兵變、建立大宋呢?
只可惜不好意思了,趙大!
你可能很早就在思考這個問題,但本太子比你更早!
甚至在從酸棗門出師後的第二天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了。
而且,本太子可不是你這種土著!
還是那句話:我或許攔不住你立功,但最大的功勞,必須全是我的,我的!
確實!
從大梁到滄州的那十幾天的路程中,郭宗訓可是把後續所有的可能,所有的問題幾乎都考慮了幾十遍。
所以,當趙匡胤剛拱手行禮,甚至還沒來得及開口說話之際,郭宗訓便直接大聲說道:
“爹爹,孩兒有個辦法,不知當講不當講!”
面對郭宗訓的突然開口,其餘人似乎早就見怪不怪了!
畢竟昨夜宴席上的那番話更是早已讓所有人都愈發堅定地相信郭宗訓就是天縱奇才,就是不世出的“神童”!
神童是幹嘛的?
不就是為常人不能為嗎?
於是所有人都無比期待地看向他。
尤其是韓通,他自己都沒注意到他的嘴角已經咧到了耳根:
我就說吧!
有太子殿下在,我只管衝便是!
不管什麼問題,他都會有解決辦法……
可沒人注意到,趙匡胤的喉結滾了滾,眼底閃過濃濃的不甘與懊惱:
可惡,我剛剛在猶豫什麼?
明知道太子在,還猶豫要不要開口,是不是傻……
等等!
或許太子的辦法不靠譜呢?
沒錯,且先看看他怎麼說著……
腦子想著,但心裡的不甘與懊惱卻愈發強烈。
左肩上似乎有個小人在說:“他可是神童,提出的辦法能不靠譜嗎?”
右肩上也有一個小人在說:“閉嘴,他的辦法一定不靠譜,一定……”
左肩小人道:“呵呵,走著瞧……”
郭榮也滿是期待道:“快快說來,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突襲幽州?”
郭宗訓往前一步,不緊不慢地說道:
“孩兒以為,最好的突襲辦法就是不突襲!”
他的聲音不大,像遠處傳來的一聲輕叩,可落在現場卻像鑰匙插進了鎖孔、猛地擰開了滿箱的驚雷!
先是短暫的“咔嗒”式寂靜,下一秒驚雷炸響,議論聲像炸開的雷聲四處迴盪,有人瞪大了眼睛,有人張大了嘴巴,明明是輕得像叩門的聲音,卻掀起了比雷聲還熱鬧的波瀾。
“不突襲?”
“太子這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怎麼可能嘛!”
“昨夜太子不還支援陛下突襲幽州嗎?”
“怎麼今日竟說什麼最好的突襲辦法就是不突襲?”
“不是,這是神童能說出來的嗎?”
“這不自相矛盾嗎……”
韓通登時就撓了撓頭:太子爺這是咋了?
怎麼開始說胡話了……
與絕大多數人的震驚、意外、不解不同,趙匡胤嘴角輕輕勾了勾:
果然,神童也不是每一次都靠譜的!
很好,我還有機會!
不過我現在就不用著急說了,且看看你如何丟人現眼……
郭榮不解道:“最好的突襲辦法就是不突襲?”
“訓兒,你此話何解?”
見狀,大廳內瞬間安靜了下來,無數道目光齊刷刷地看向郭宗訓。
只見郭宗訓昂著小腦袋,絲毫不在意眾人的反應,不疾不徐道:
“父皇可還記得孩兒昨日說的那四個字?”
“以戰養戰?”郭榮皺了皺眉。
郭宗訓點點頭,一副小大人模樣:
“沒錯!”
“正是以戰養戰!”
郭榮愈發不解道:“可這兩者有什麼關係呢?”
殊不知,郭榮問出了在場所有人心中的疑惑!
郭宗訓卻笑道:“當然有關係……”
……………………………………
說明:
1、撫塵:是古代帝王、重臣在檢視輿圖、沙盤時,用於指點方位、劃分疆域的專用器具。
通常為長約1.5-2米的細杆,材質尊貴。
帝王用的多為玉杆、金杆或紫檀木杆,杆身常雕刻龍紋、雲紋等皇家紋樣,頂端可能鑲嵌寶石(如東珠、翡翠),末端包裹錦緞(避免劃傷輿圖)。
重臣(如兵部尚書、大將軍)用的則為烏木或象牙杆,紋飾相對簡約(如回紋),以區分等級。
2、劉重進(899-968),幽州(今北京)人,本名晏僧。他是五代十國時期至北宋初年的將領,歷仕後晉、契丹、後漢、後周、大宋五朝。
《宋史・卷二百六十一・列傳第二十》的記載也很有意思:
“劉重進,幽州人。梁末隸軍籍。晉初,以習契丹語應募使北邊,遷西頭供奉官,再使契丹,契丹主以其敏慧,留帳前通事。俄南侵,署忠武軍節度。漢初,移鎮鄧州。乾祐末,罷鎮來朝。周祖起兵至封丘,詔重進與左神武統軍袁義率兵拒之,重進望塵退走。周廣順初,從徵兗州,未幾,封薛國公,歷武勝軍節度,改鎮邠州。恭帝即位,封開府。宋初,進封燕國公,後歷左領軍衛上將軍。重進善譯語,值契丹入中原,遂至方鎮。及在環衛,嘗從幸玉津園,太祖召與語,既退,謂左右曰:‘觀重進應對不逮常人,前朝以為將帥,何足重耶?’”
《世宗北伐次第-諸史將略》中提到:“是日,趣先鋒都指揮使劉重進先發固安。”
《下詔親征命親軍都虞候韓通等將水陸軍先發四》也有類似記載:“日趣促先鋒都指揮使劉重進先發據固安。”
另外:除了李重進、劉重進,還有一個名將田重進。
重名的困擾從古至今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