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我看,你才沒有資格當梁王的老師,除了多看點書,你還會什麼……”
王溥寸步不讓:“我沒資格?笑話,最沒資格的是你……”
看著二人爭論不休,魏仁浦卻突然笑了出來:
“真的不一樣了,哈哈……”
見狀,二人都不由地停下來爭吵,紛紛疑惑地看向魏仁浦,不約而同地問道:“什麼不一樣了?”
魏仁浦捋了捋鬍鬚,笑道:“若放在以前,哪裡會看到我們這三個宰相為了政務吵得臉紅脖子粗?”
二人不由地一怔!
是啊,以前自己頂多是在陛下主動詢問後,才敢發表意見。
更別談如此“放縱”地為政務爭吵了。
想到以前的樣子,二人似乎都瞬間冷靜了下來。
王溥笑了,範質也跟著笑了。
“若不是梁王,我們連爭辯的機會都沒有!”
“梁王之前不是說過嗎?”
“商討政務就是要辯論,他那句原話是怎麼說來著?”
王溥戲謔地白了一眼範質:“梁王的原話是理不辯不明,政不辯不通!”
“組建內閣,就是為了讓我們群策群力,以不同的角度去商討政務……”
魏仁浦笑了笑,打斷道:“是啊,梁王小小年紀就有這樣的智慧,我們真的該好好向梁王虛心學習啊!”
“你到底想說什麼?”二人再次不約而同地問道。
魏仁浦道:“你們可還記得梁王之前是如何分析寺廟僧侶與均田圖受阻這兩個難題的?”
二人都愣了片刻,真的在認真回想著。
沒有郭榮在場,就連魏仁浦也是徹底放開了,他再次笑道:
“你們啊,還都想給梁王當老師,要我看你們只能給梁王當弟子,而且還是兩個蠢弟子……”
二人瞬間炸毛:
“豈有此理,你這匹夫簡直太過分了……”
“就你高明,就你厲害行了吧?那你說,該怎麼辦?”
魏仁浦笑道:“二位勿要動怒,這是我們第一次獨立以內閣成員的身份票擬政務,必須要給陛下一個完美的答案,絕不能辜負梁王!”
“梁王之前分析問題,都是首先找出問題的核心矛盾,你們難道忘了嗎?”
“所以,我們得學習梁王解決問題的思路!”
“先得想想這次私鹽亂象的核心矛盾是什麼……”
誰也沒想到,就在這樣隨時隨地會爭吵起來的氛圍中,案臺上那厚厚一摞奏摺,竟以飛快地速度降低高度。
不到一個時辰,便按照郭榮的要求,將今日的摺子全都處理完了。
也難怪,畢竟是三個人,若繼續讓郭榮一個人處理,只怕也處理到深夜都處理不完。
而且,他們能被郭榮任命為宰相,那絕對是整個大周最頂尖的人才。
範質剛正不阿、嚴謹細緻,堅守原則,擅長法務與制度建設,強調“法者,天下之公器”,要求按制度行事。
他熟悉典章制度,主持修訂了《顯德刑統》,規範了後周的法律體系。
王溥博學多識、精通經史,尤其擅長史學,曾主持編纂《唐會要》與《五代會要》。
他注重權衡利弊、善於協調文官與武將的關係,以及地方與朝堂的關係。
魏仁浦雖然話不多,但機敏幹練,熟悉軍務與財政,往年郭榮南征時,都是留他在後方主持後勤。
只是此次北伐太過重要,故而三個宰相都隨行了。
該說不說,郭榮真的很有眼光,這三人搭配起來也的確非常合適。
只是以往郭榮事必躬親,根本沒有像現在這樣給他們發揮的空間。
重要的是,他們都時刻謹記梁王郭宗訓的指點,遇到棘手政務先抓核心矛盾。
如此,他們就像開啟了新世界,思維也都變得更活躍了。
再加上他們心中憋著一口氣,要證明給皇帝郭榮看,更不能辜負郭宗訓給他們爭取到的發揮空間!
因此,他們的效率奇高!
“接下來就等陛下來批閱,再決定是否正式組建內閣了!”
範質說著,與另外二人對視了一眼,三人都會心一笑。
可就在三人剛要離開御艙準備回去休息片刻時,卻正好遇到了前來拜見陛下的趙匡胤!
範質與魏仁浦只是簡單與趙匡胤打了個招呼便各自離去。
王溥則是主動開口道:“趙指揮使,你有事找陛下嗎?”
“是啊!”
“可惜了,陛下不在,你晚點再來吧!”
“不在?不可能吧,陛下每日中午都會批閱奏摺……”
“今日陛下真不在,以後每日中午只怕也不會在了!”
“這是為何?”
“因為陛下中午要和梁王一起午休……”
“不、不會吧?”
“沒什麼不會的,我要是有一個像梁王這樣的孩子,不,哪怕只有梁王的十分之一,我也天天午休!”
“這是何意?”
王溥感慨著笑道:“趙指揮使,你是不知道梁王多厲害,當真是百年難得一見的神童!”
趙匡胤猛地一怔:
真是神童?
——————————————
說明:
1、王樸,字文伯,顯德六年三月中旬病逝,是五代時後漢、後周名臣。
著名的《平邊策》就是他提出的,柴榮依此先徵南唐,連克淮南十四州,為後續統一戰爭奠定了基礎。該策略也被北宋初年繼承,成為“先南後北”統一方針的藍本。
王樸以智謀輔明主,以實幹興邦國,是五代十國時期兼具戰略視野與執行能力的傑出代表。
2、柴榮與王樸的君臣之誼更是一段佳話:
王樸去世時,柴榮親臨哭祭,失態痛哭,《舊五代史・王樸傳》明確記載,王樸去世後,柴榮“聞之駭愕,即時幸其第,及柩前,以手撫之,慟哭數四”,即得知死訊後震驚不已,立即前往王樸家中,在靈柩前撫棺痛哭,多次失態。
下葬之日,柴榮再次親臨,“親執鉞(象徵權力的禮器)叩地,哭之甚慟”,以帝王之尊行此大禮,五代史中僅此一例。
《舊五代史・王樸傳》也曾記載,柴榮曾對左右說:“王樸若在,吾復何憂?”
北宋王銍所著的《默記》記載,趙匡胤曾說“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
歐陽修也評價“王樸之材,誠可謂能矣。不遇世宗,何所施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