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都被郭榮這沒來由的一句問懵了。
王溥率先起身:“陛下,梁王乃天縱奇才,這是臣等有目共睹的。”
範質猶豫了片刻,也起身說道:“梁王小小年紀,便能道出此次北伐之關鍵,言辭有條不紊,甚至能引經據典,確實乃世之罕見。”
郭榮勾了勾嘴角,見魏仁浦只是起身,但並沒有說話。
於是笑道:“有意思嗎?又沒外人在,朕要聽真話!”
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但沒有一個率先開口。
郭榮搖了搖頭,無奈笑道:“你們不敢說,那朕來說。”
“雖然史書上有不少神童的記載,秦國名臣甘茂之孫甘羅,12歲出使趙國,憑藉出色的辯才和謀略,不費一兵一卒為秦國奪得河間之地,被秦王封為上卿。”
“曹操之子曹衝,年僅6歲便能解決了當時無人能解的大象稱重的難題。”
“駱賓王7歲時作《詠鵝》,李賀7歲亦能寫詩作文……”
“可哪有像梁王這般,年僅六歲,便一夜之間像是突然換了一個人?”
“不僅能看出朕此次北伐的關鍵,甚至引經據典,而且還知道借皇后之名來說服朕!”
“朕當然希望他是真的開竅了,甚至一度相信,可細細回想,會不會是有人背後指使?”
“你們說,背後之人會是誰?”
三人依舊不敢言語,但都在內心暗自佩服:不愧是陛下,果然慧眼如炬!
郭榮哂笑道:“除了符家的人,朕也想不出別人了。”
“這也是朕帶梁王隨軍的原因,不管怎樣,就算有人指使,他能全都記下來,而且還能當著這麼多人的面複述出來,這就已經值得讓朕好好栽培了。”
“好了,都坐下吧,不必如此緊張!”
“朕說這些,只是希望三位愛卿日後能幫朕好好教導訓兒……”
三人再次互相看了看。
他們都知道,陛下說這些話可絕不只是讓他們日後好好教導梁王。
陛下是真的不信梁王是神童嗎?
又是真的覺得有人在背後指使嗎?
不!
陛下的心思之深,絕不是那麼簡單的!
但他們還是不約而同地恭敬道:“謹遵陛下旨意!”
郭榮也不再搭理他們,繼續啃著大餅批閱奏摺。
不久後。
郭宗訓已經端著粥來到了御艙門前,卻正好聽到裡面傳來了郭榮的怒喝聲:
“可惡!”
“簡直可惡至極……”
“你們看看!”
“這都過去三四年了,河北、淮南之地竟還能查出私寺300餘所,隱匿土地更是萬頃之餘,這些蠹蟲,是將朕的命令拋諸腦後嗎?”
“殺,統統都得殺……”
隨後便傳來了一箇中年男子的聲音:“陛下,若是別的地方殺了也就殺了,可河北私寺多與遼國接壤,淮南又與江南國接壤。”
“強行拆寺可能引發邊民投敵,既不利於財政也有礙穩定……”
聽著房間裡傳來的對話,郭宗訓皺了皺眉。
這是滅佛運動受到了阻礙?
他不再猶豫,甚至不待門口甲士通報,便大聲喊道:“爹爹,孩兒可以進來嗎……”
話音未落,裡面便傳來了郭榮極力剋制的聲音,但仍舊很煩躁:
“胡鬧,不知道這裡是議政重地嗎,朕沒空,回去吧!”
身後的曹彬見狀,默默嘆了口氣:六歲就親自給父親熬粥,這樣的孩子哪裡去找啊?
可偏偏碰到了陛下心情不好,唉……
於是輕聲提醒道:“殿下,陛下似乎心情不好,要不先把粥留下,晚點再來……”
郭宗訓卻並不搭理,只是一手端著盛滿粥的陶瓷罐,一手敲門:
“爹爹,孩兒專門給您熬了粥……”
突然,他小手一抖,陶瓷罐險些摔落,粥灑在了他那胖乎乎的小手上,他整個人也跟著摔了個屁蹲。
“啊……”
一聲慘呼,嚇得曹彬瞬間臉色慘白!
可他剛要去扶卻見房門被開啟,大周皇帝郭榮就那麼水靈靈地出現在門口。
曹彬猛地一怔!
看了看郭榮,又看了看坐在地上滿臉委屈的郭宗訓,突然想起了小傢伙在廚房裡嘀咕那句“嗯,這是個不錯的注意”。
一瞬間,他似乎明白了什麼!
眼裡瞬間充滿了震驚:不會吧,六歲,六歲就能有這樣的心機?
這太匪夷所思了吧……
於是,他甚至都不扶郭宗訓了,當即跪倒在地:“屬下該死……”
郭榮看了眼摔倒在地仍舊捧著陶瓷罐的好大兒,見他的小手已經被燙紅了,連忙親自將郭宗訓抱了起來,滿臉心疼:“沒事吧,訓兒?”
“孩兒沒事,只是可惜那些粥!”
“還好剩了一些……”
郭榮吹了吹郭宗訓的小手,又看了看好大兒抱著的陶瓷罐裡的粥,心中感動不已。
“第一天就出這樣的事!”
“還愣著幹嘛,還不趕緊去叫御醫?”
曹彬連忙領命,但郭宗訓卻說道:“父皇,不怪曹都監,他是要幫孩兒端來著,可孩兒執意自己端,這才不小心……”
“孩兒沒事的,不疼!”
“孩兒這是第一次給爹爹熬粥,所以想親自送給爹爹……”
聞得此言,郭榮心都要化了,連忙抱著郭宗訓,在三位宰相的注視下走進御艙。
只留下了暗暗驚歎的曹彬獨自凌亂……
——————————————
說明:
1、顯德六年,趙普還只是趙匡胤的幕僚,擔任掌書記之類的幕職,故趙匡胤兄弟二人稱其為“趙書記”以示尊重,可不是達康書記那種!
史料記載,趙匡義當皇帝后,也經常私下稱其為“趙書記”。
而趙普此時大機率稱呼趙匡義“衙內”,衙內是對高官子弟的尊稱。
2、柴榮的“滅佛運動”是顯德二年(公元955年)開始的,但並不是真的滅佛。
只是限定寺廟留存,大規模拆毀私建寺廟;嚴格規範出家制度,強制不合格僧人還俗;回收銅佛像與法器,鑄造錢幣;規範佛教管理,強化朝廷管控。
3、《佛祖統紀》載“顯德六年河北僧尼偽籍案連坐者逾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