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化學師

第103章 囚徒困境

於凡:“量刑嚴不嚴重要看你的表現,也要看你同伴的表現了。”

眼鏡男開始顯得有些焦慮:“為什麼還要看我同伴的表現?”

於凡:“我們本著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原則。你們三個如果誰第一個把所有事情都招了,誰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減刑,相對的,晚招的人將會獲得全額的刑期,因為你的資訊已經一點價值都沒有了。”

眼鏡男聽完了於凡的解釋,開始低下了頭,從他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在猶豫,他在考慮他的其他兩個同夥會不會提前招供?如果提前招供的話,自己就虧大了。可是如果他們三個人都不招供的話,於凡他們什麼也都問不出來,應該也無法定嚴重的罪。

其實同一時間在其他兩個房間,陳幀陽和郭鈉也分別對另外兩個嫌疑人說著同樣的話,此時此刻,三個犯罪嫌疑人在三個不同的房間裡糾結自己該如何選擇。同伴又會如何選擇。

這就是經典的心理模型——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指兩個被捕的囚徒之間的一種特殊博弈,說明為什麼甚至在合作對雙方都有利時,保持合作也是困難的。囚徒困境是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個人最佳選擇並非團體最佳選擇。雖然困境本身只屬模型性質,但現實中的價格競爭、環境保護、人際關係等方面,也會頻繁出現類似情況。

1950年美國蘭德公司的梅里爾·弗勒德和梅爾文·德雷希爾擬定出相關困境的理論,後來由顧問艾伯特·塔克以囚徒方式闡述,並命名為“囚徒困境”。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入監獄,不能互相溝通情況。如果兩個人都不揭發對方,則由於證據不確定,每個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發,而另一人沉默,則揭發者因為立功而立即獲釋,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獄十年;若互相揭發,則因證據確鑿,二者都判刑八年。由於囚徒無法信任對方,因此傾向於互相揭發,而不是同守沉默。

同樣的心理學結論也體現在了眼鏡男三人組身上,他們三個人只用了短暫的思考就開始積極地互相揭發。

在於凡的審訊室中,眼鏡男一五一十地把他們的來龍去脈全部交代了。

眼鏡男:“本來我是一個xa培訓公司的,專門給企業做培訓的,偶然一次機會了解到他們的淨水器專案,我就去應聘他們的業務員,其實最初我們就知道這個是騙局,給我們培訓的老師也就是我們的老闆江燃烴。最初我們就是在xa市區的家屬區裡擺攤,可是後來嚴打,我們就轉移到了周邊的城中村、縣城這些地方,後來這些地方慢慢地也管得嚴了,我們就和江老闆一起來lz開拓市場。其實江老闆上面好像還有一個合夥人,但是我們從來沒有見過。來到了lz這邊,我們抱著低調的態度,先從周邊的鄉鎮開始宣傳,農村包圍城市嘛,做得差不多了,我們就在這邊發展代理商,然後我們繼續撤回xa。“

於凡問道:“這麼說你們的江老闆現在也在lz市?”

眼鏡男點點頭:“是的,最近他都在lz市,因為過幾天我們在lz市要開一個經銷商招商會,這個會議的陣勢比較大,所以他要親自在這邊待一段時間。”

隨後眼鏡男又交代了他們的老闆江燃烴的聯絡方式,和lz市的住址。

眼鏡男態度卑微懇求道:”警察同志,我知道的就這些了,你看我這個可以戴罪立功不?“

於凡低頭把資料整理好了以後,一邊起身準備離開,一邊說道:“至於你提供的情況是否屬實,我們還需要核查,然後再對你的表現做定奪。另外,我不是警察。”

眼鏡男疑惑:“那您是?”

於凡抬起頭微微一笑:“我是,心理化學師。”

對於欺負你的人,不要去恨他為什麼如此不要臉和喪盡天良。真正要思考的是,我為什麼會弱到被這些人欺負!強大自己吧!——氫氧化亞鐵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