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角,鉅鹿人氏,自稱“大賢良師”,黃巾軍領袖。
張角得於吉等人所傳《太平清領書》,即《太平經》,遂以宗教救世為己任。
張角是太平道的創始人,其教義結合了黃老之說,宣稱在天上有鬼神監視人們的行為,並根據人們行為的善惡來增加或減少他們的壽命,要求人們多行善事,少做壞事。
早期,《太平經》中反對剝削、斂財,主張平等互愛的學說、觀點,深得黎民百姓的擁護。
至中平年間,張角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按照萬物興衰、按照朝代演變的規律,漢王朝大數已盡,作為土德、黃天的代表,太平道應當取代漢王朝。
結果如何,現在來看,是失敗了的。張角擅長說教,十年間擁兵百萬,卻無征戰之能,起義僅一年就差點被漢庭派出的三中郎將皇甫嵩、朱儁、盧植帥官軍全部斬盡殺絕。
徐和單人隨管亥至呂布面前,雙膝跪地,伏身泣告道:“非我徐和不知禮數,只是希祈主公看在吾三十萬教眾的面上,能準奉大賢良師張角為先聖,傳承太平教義,則我徐和必當為主公赴湯蹈火,萬死不足惜。”
呂布訝然道:“只為此事?”
陳宮急上前諫言道:“主公,朝廷視黃巾為洪水猛獸,不可草率行事。”
呂布大笑道:“自西出武關以來,朝廷之上袞袞諸公,與某再無干系。”呂布說著下赤兔,扶起徐和溫言道:“某應之。”
見陳宮準備上來阻止,呂布解釋道:“公臺,汝意我知之,然某自有主張。”呂布說著轉向諸將言道:“三十萬黃巾,三十萬人口,十抽一便是三萬大軍,我只是一言應之,便得其心,為某所有,為某而戰。”
呂布繼續說道:“黃巾自張角始,歷經戰火,苦難深重,轉戰九州,能自始至終凝聚不散,皆因太平道的存在。”
除去還在前軍的許褚外,徐盛、廖化、管亥、徐和、陳宮五人面露驚訝之色,想不到呂布對張角所創的太平道評價這麼高。
陳宮暗忖,太平道在蠱惑人心上,的確是厲害非常。
“小民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民不必可輕!”這是民間流傳的歌謠。
中平年間,豪強兼併土地嚴重,“館舍佈於州郡,田畝連於方國。”這是最真實的寫照。
他們擁有成千上萬的奴婢和徒附,百姓喪失土地之後,多數淪為豪強地主的依附農民。除了交納高額地租和服徭役外,人身也受地主支配,如充當家兵等,甚至跟隨主人遷徙。
在此種情況之下,張角提出的反對剝削、斂財,主張平等互愛的學說、觀點,自然會得到黎民擁護。
可就是如此,不能不警示之,陳宮欲開口說話,呂布見之,直視其雙目道:“公臺,且聽某說完,再言如何?”
陳宮只能微微頷首,持禮傾聽。
公臺欲阻其事,可青州黃巾有三十萬,如不能收其心,放任自流,遺患無窮。呂布自思為今之計只有如此,遂轉向徐和厲聲道:“某應汝所求,並非縱容太平教繼續胡作非為,某有三律,汝等必須遵守!”
徐和謹立,不敢放肆,口中諾諾應承。
呂布手屈一指言道:“其一,今後在某面前,不得提及張角,只可私下祭奠。”
徐和點頭,這一條在情理之中,畢竟呂布是朝廷欽封的奮武將軍,爭戰天下,被人指責窩藏黃巾餘孽,於大事不利。明言可暗中行祭拜之禮,已屬不易。
呂布誅殺董卓之後,任奮武將軍,假節,儀比三司,進封溫侯,與王允同掌朝政。
假節:“節”代表皇帝的身份,凡持節的使臣,就代表著皇帝親臨,象徵皇帝與國家,可行使相應的權力。
三司即三公,司空﹑司馬﹑司徒,其比擬三公均僅限於班位與禮儀,不具有開府闢僚屬之權。
奮武將軍:雜號將軍之一,奮武將軍是高階將軍名號,擔任此官職者,相當於各路軍隊中的總監軍。
由此可見,呂布僅有一溫侯爵位,其餘假節、儀比三司、奮武將軍只是顯耀一時,並不能當真。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