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棟手下的戰兵種類比較繁雜,其中有刀盾手,鏜鈀手,長槍手,弓箭手,騎士,甚至將來條件允許還要有銃手。
如今每個大隊都能抽出二百名最精銳計程車兵,在李衛的訓練下,讓他們組合軍陣,聽從號令,聞鼓而進,聞金而退,辨別軍旗,已經完全問題,甚至彼此間配合,也很完美。
所以對於個人能力的訓練,也越來越重要。
軍中以強者為尊,高層還稍微好一些,中層和基層的軍官,如果你武藝不精,很難得到士兵的馴服。
李棟跟手下的隊主們將軍中的武藝和個人的技藝訓練分為四等,成為改變軍中地位的主要方法,最優秀計程車兵可以授予士官的軍銜,其次便是上等兵、二等兵、列兵。
不同的軍銜待遇自然也不盡相同,軍銜為士官計程車兵,乃是軍中技藝最為優秀者,可以與伍長平起平坐,享受伍長待遇,每日必須去夜校讀書,每天都有肉吃,必有鐵甲一副,肩章上改原先的梅花,為三條鏽黃色金線。
上等兵,最軍中技藝次等著,待遇低於伍長,每隔兩天可以吃一頓肉,必有皮甲,有鐵甲優先補充,有權利申請去夜校學習。肩章有兩條黃線。
二等兵,為服從軍中紀律,懂得各種規章制度,考核中等,每隔五日,可以吃一頓肉,優先補充繳獲的戰甲。
列兵,為各項考核僅僅及格者,每日要多抽出一個小時的時間訓練,且無肉吃。若一年內考核一直為列兵,則轉為披甲輔兵,連續兩次考核不及格者,打軍棍二十,轉為民兵。
考核每月一次,四等兵之策,可以升降,士官為最低階軍官,列兵級別最低。
一切都以軍中技藝為準,同時如果考核成績過低,整個伍都要接受懲罰,隊伍中不及格率過高,軍事主官受連帶責任。
以長槍兵為例,他們持槍作戰時候,能緊跟軍陣並能刺中標靶五十次者,為及格。武藝考校與三民兵戰而不敗而為及格。為列兵。
能連續刺出一百槍,且槍槍能此中標靶著為中等。武藝考校,與三民兵戰而勝者,二等兵。
刺出一百五十搶,中標靶,武藝考校與五民兵戰而不敗者,為上等兵。
連續刺出一百五十槍,能種標靶,且有指揮一伍能力,與五民兵戰而勝者,為士官。
這個標準與李棟要求差別很大,不過李棟並不是著急,此時與明朝徹底滅亡還有很長時間。
弓箭手更是如此,英格蘭長弓,射程為四百步以上,三百步以上,二百步以上,一百五十步以上,要求十次有五次以上射中人形標靶。
在這種嚴格的等級制度之下,每個士兵都有沉重的危機感,而且隊中有人表現不好,其他的兄弟也要受罰,逼迫表現好的人,要帶動稍微弱一些的兵,也促進了士兵之間的感情,和團隊意識。這種良性競爭都是李棟樂於見識到的。
以前都把當兵當做倒黴事,坊間流傳著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傳言,現在在神木所當兵都被當做一件光榮的事情,所以大家更加踴躍了。
冷兵器時代,身體狀況最為重要,所以李棟為了給士兵鍛鍊體力,專門讓鐵匠做了些單槓和大繩。
很多精銳的夜不收,都競相比較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爬完十幾米的大繩,以冠軍為榮。
相較於其他的兵種,對於銃手的組建則太困難了。
在很長時間以內,李棟都度銃手不是很認同,因為火槍射的再遠,也比不過英格蘭弓箭手,而且天氣因素和火藥因素對銃手的影響都很高,而且二郎山初期,也養不起銃手這種花錢較多的,後勤複雜的兵種。
所以這種兵種一直處於待建狀態,一直到了前一陣子軍隊擴建,才讓李棟認識到這個問題,弓箭手的選拔出了嚴重的問題,很多人根本拉不開英格蘭長弓,就算拉開了,也射不了幾發就累得不行了,如果與敵人近距離作戰,也沒有了力氣。
這便是弓箭手的缺陷,那就是入門要求高,培養時間太長,銃手必須走上歷史舞臺,縱然是穿越者也不可以違背歷史潮流。
所以李棟便在鳥銃的基礎上,對火銃進行了改良,設計出了大明朝第一支燧發槍,他的大致結構與鳥槍沒有太大的區別,仍然為滑膛槍,射程為二百步以上,有效射程為一百二十步,撞擊式燧發槍。
由於李棟的人為干涉,他使大明朝比歷史上早四年出現自生火銃,可以不用太懼怕風雨天氣,也不懼怕過早的誤放的行為。
起先聽說,火銃兵招人,願意加入的人很少,因為火銃在大明朝的名聲很差,縱然是關寧鐵騎經常使用的三眼銃,也經常是當狼牙棒用。
其他的部隊使用的火銃更不要說了,火銃使用要讓眼睛貼進槍身瞄準,但是大明朝的火銃炸膛率很高,經常將士兵炸傷,甚至炸死,所以明朝士兵非常討厭火銃。
不過也有新人,看到這種不用點繩子的槍,而感覺好奇,只要按一下扳機,就能把彈丸打出去,感覺很厲害的樣子。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