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打退了土匪之後,朱聿鍵又在山裡住了半個月才離開,他這樣做並非是不願意回到南陽府城去,而是希望讓福山王和安陽王放鬆警惕,李仲的情報員才好明察暗訪,對他們進行監視。
本來朱聿鍵是打算在山裡多住幾個月,一邊與三位美女增進一下感情,一邊鞏固自己的勢力。可是一條情報系統的加急情報,讓他改變了自己的計劃,唐王朱碩熿病危了。
唐王病危讓本就嚴峻的形勢更加危險,如果不想被福山王和安陽王翻盤,朱聿鍵必須儘快趕回去繼承唐王之位,否則很容易被福山王等人抓住把柄。接到訊息之後,朱聿鍵只能依依不捨的辭別了三女,帶上三百名護衛,快馬加鞭的趕回南陽城。
朱碩熿平日裡頗為壯碩,怎麼可能突然病危,實際上這個訊息還真不是騙人的。朱碩熿雖然平時看起來很健康,但他的身體太胖了,早就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只不過這時候醫學的診療方法很落後,還難以進行確診。
自從上次朱器塽毒殺親兄,又被陳奇瑜揭發出來以後,朱碩熿被迫以立朱聿鍵為世孫的條件,換取了不追究福山王的罪責。這件事情雖然過去了,朱碩熿心裡卻放不下。本來他是屬意讓朱器塽繼承唐王之位的,可是祖宗家法非常明白,立長不立幼,立嫡不立庶。
自己原本的計劃難以實現,加之受到脅迫,朱碩熿越想越是窩囊,漸漸鬱結成疾。一個心腦血管不算好的大胖子,年紀也不小了,如今卻又遇上了煩心事,這讓他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六十歲的老者受到這麼大的精神壓力,在堅持了幾個月之後終於得了嚴重的腦血栓。
唐王朱碩熿的病重,可是嚇壞了宮中一干人等,尤其是朱器塽和朱器埈的母親鄭側妃更是心急火燎的。眼看著唐王即將去世,如果他沒有新的令喻,朱聿鍵就是板上釘釘的下一任唐王。
這些年來,鄭側妃對他們父子的迫害,尤其是朱器墭被朱器塽毒殺,絕對算得上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如果朱聿鍵登位之後,對鄭側妃母子三人進行報復,他們的好運氣也就到頭了。
為了能夠繼續保有富貴,不會成為朱聿鍵復仇的犧牲品,鄭側妃決定最後一搏了。她先是在朱碩熿面前軟磨硬泡,希望他可以改變初衷,將唐王之位傳給朱器塽。可是朱碩熿腦血栓癱軟在床身不能動口不能言,根本無法再傳什麼口諭或者是手諭,她的計劃註定無法得逞。
無奈之下,鄭側妃只好鋌而走險,命令唐王府侍衛封鎖訊息,不得讓人知道唐王重病的訊息。企圖趁著朱聿鍵不在南陽府的機會,讓朱器塽搶先登上唐王之位,等到生米做成了熟飯,大家也不會為了朱聿鍵而翻臉,多半也就預設了。
讓鄭側妃沒有想到的,是自從朱器塽派人刺殺朱聿鍵,後來又蒐羅土匪進攻青山寨之後,李仲的情報部門就將福山王朱器塽和安陽王朱器埈當做了重點監察物件,而他們的母親鄭側妃,自然也是重點目標之一。
作為重點監視目標,李仲以犧牲數人為代價,最終唐王府內佈置了眼線,專門用於監視鄭側妃。實際上鄭側妃自認為隱秘的所作所為,猶如在監視器下盜竊般可笑,她剛命令封閉宮門,訊息就已經傳到了李仲手裡。
接到這個訊息,李仲知道情況嚴重,他立刻命人騎快馬加急趕路,前往伏牛山區送信。送信的是兩人帶了六匹馬,他們歇馬不歇人,幾乎是日夜兼程的趕往青山寨,結果竟然在三天之內就將訊息送到了。
朱聿鍵接到了訊息,也感覺到情況的危機,所以他才會辭別了三女,急匆匆帶著人返回南陽。朱聿鍵一路上不敢耽擱,快馬加鞭的向著南陽府前進,一路上他們吃喝都在馬上,終於在第五天趕到了南陽府境內。
這個時候,朱碩熿的病情已經非常嚴重,因為得不到治療他已經從腦血栓轉變成了腦幹出血,眼看是出氣多進氣少了。鄭美人知道這是關鍵時刻,她立刻找來兩個兒子,讓他們集結所有家丁,將南陽府城四門都封起來,不允許任何人進出,宮門也是戒備森嚴,一副如臨大敵的樣子。
朱聿鍵帶領三百護衛來到城門外,卻發現南陽府四門緊閉,沒有任何人進出。李侔打馬上前,對著城頭高喊道:“快開城門,唐王世孫在此。”
聽到喊聲,城頭上伸出一個頭來,看了看下面恢復了唐王世孫儀仗的眾人,嚇得趕快縮回頭去。“千總大人,有人聲稱是唐王世孫,要立刻進城,咱們該怎麼辦?”那個探頭的只是個伍長,他不敢做主,連忙來問負責防守城門的王千總。
王千總本來在城門樓裡喝茶,聽到手下的稟報他的手一顫,好險沒把熱茶潑在自己身上。王千總心中暗罵晦氣,知府大人今早傳來訊息,讓各守門官務必緊閉城門不許任何人進入,說這是唐王的意思,一旦違反罪責不小。這才剛過了半個時辰,唐王世孫就突然出現在城門下而且還要進城。
王千總仔細盤算了一番,發現兩頭都不討好。如果將唐王世孫放進來,唐王那邊知道了,說不定會砍自己的腦袋,如果遵從唐王府的命令,將唐王世孫拒之門外也不行,世孫就是下一任唐王,等到人家登位了,記起這段仇怨還有好事嗎?
王千總左右為難,他只好先上城頭看看。見到外面全套的儀仗,他就知道不會有假,但直接放進來他又不敢,只好大聲喊道:“外面的可是世孫殿下,可有什麼憑據?”
李侔掏出團龍玉佩道:“有信物在此快開城門,我等有急事入城,若是耽誤了你吃罪不起。”
“好,你等著,我這就去開城門。”王千總思慮片刻,最終還是決定靠向世孫。畢竟老唐王已經六十多歲了,時日無多,還是靠向世孫更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