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肘。
排骨凍。
燻肚。
豆兒醬。
然後是四大件:
湯燒肘子。
扣肉。
四喜丸子。
砂鍋白肉。
四行件:
滑熘裡脊。
焦熘肥腸。
幹炸丸子。
燉吊子。
四小炒:
醬爆肉丁。
肉絲炒野雞脖。
抓炒腰花。
炒木須肉。
接著是可以當零食抓起就吃的炸貨,別名素四供:
炸餎餷盒。
炸三角。
炸豆腐角。
素丸子。
作為主食的四面點:
雜樣包子。
棗年糕。
烙糕子。
黏豆包。
大部分的菜式都是這樣四件的搭配,此乃傳統宴席規矩中的“四到底”結構。
湯菜是亦湯亦菜的酸菜粉條凍豆腐。
甜點則是拔絲蘋果。
豬八件,四小炒、四冷葷、素四供、四面點,一湯一甜點,總共26道菜!
“這個燒肘子好好吃啊,味濃,肉也爛,入口即化!”黃斯斯驚喜道。
“我喜歡這個滑熘裡脊,鮮嫩可口,湯汁豐富!”東貝貝同樣吃得很開心。
“拔絲蘋果太好吃了!甜而不膩,你怎麼做的?”同樣是餐飲行業的凌修妍讚歎道。
“給我添碗飯!”道爾頓就直接了很多。
一頓二十多道菜的大餐,在十幾人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就越來越少。
眾人推杯換盞,歡笑十足。
“沒想到我還能在國外過這麼有年味的除夕夜……真是太謝謝郝老闆今天請我們來了。”林天祿摸著肚子感嘆起來。
不過他說話的物件突然起身,拿起一個早就備在旁邊的空盤子,快速地盛了一些菜,然後走向故鄉館的門口。
眾人不禁轉頭看去,只見門外站著一位老婦人。
老人衣衫襤褸,灰頭土臉,瘦骨嶙峋,雙手拽動在一起,口中唸唸有詞,似乎精神不太正常,身邊還蹲著一條狗。
老婦接過郝賢遞過去的盤子和叉子,站在原地就吃了起來,吃得極香,邊吃邊說“真香,真香”,英語的口音頗為古怪。
郝賢又從口袋裡掏出一根火腿腸餵給了狗兒。
老人很快就狼吞虎嚥著吃完,千恩萬謝了一番,便帶著狗兒走了。
“這是?”東貝貝好奇問道。
他也不是沒見過郝賢平時把店裡的剩飯給附近的流浪漢,但在大傢伙都沒吃完的情況下就把食物分出去,還是第一遭。
郝賢解釋道:
“她是附近無家可歸的流浪老人,每年春節的時候都會來唐人街乞討。
“以前是我爸給她準備吃的,現在輪到我了。小時候我就問過我爸,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說過節時應當處處要用心從善,不驅趕動物,喂好貓狗;遇到討飯的窮人,更必須善待,不許給以剩飯剩菜,要給當日的飯菜吃飽。
“這些,是中華民族文化與美德的傳承。
“咦?已經過十二點了?那麼……
“新年快樂!”
大家新年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