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陵守墓人

第16章 秦朝人的身體結構

王教授從沙發上站起來,然後指著屋裡說:“大家想沒想過,我們的行為舉止,其實都被這些傢俱影響了、或者說是被其塑造了呢?即使在民國時期,人們的行為舉止和現代人都是有區別的,大家可以看看民國的照片,那時的人們無論站立坐臥,他們的脖子和身體的夾角都很小,也就是說,他們的頸部都挺得比較直,對於這一課題,我們還特意請了相關的專家進行研究,比較了大量的民國照片和現代人的照片,確實驗證了這一點。

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就是因為那時的生活環境,和現代的生活環境很不一樣了。

現在無論是坐具、還是臥具,不但數量比那時多很多,並且都比較鬆軟、有靠背之類,總之,比那時的要舒適很多,這樣一來,現代人頸部、背部、臂部的肌群和骨骼,都與那時的人已經有了差異,而正是這種差異,導致了在日常的行為舉止上,也有了不同。

不過這種不同非常細微,需要經過特殊訓練的人,才能發現。因此,我把我們這些搞考古的人,稱之為 “歷史偵探家”,我們和偵探真的很像,都要復原現場、復原細節、有明察秋毫的觀察力,以及強大的推理能力,甚至比偵探能力還要強,因為我們看到的現場,比他們的要悠久的多。”

王教授說這些時,雖然語氣仍然很平靜,但顯得異常誠懇而堅定,我們都能感受他對考古事業的熱愛。

王同邊聽邊連連點頭,好像他對王教授這些話,特別有感觸似的。

“既然我們的行為舉止和民國時期都有了差異,那麼是不是說,和秦漢時的差異就更大了呢?”王同等王教授喝水的間隙,連忙插話問道。

王教授點點頭:“嗯,是這樣的,你們也都知道,秦漢時期,那時還沒有現在的這類坐具,人們都是跪坐在地上,這樣長久下來,他們的頸部和脊椎的骨骼結構,和現代人的有了細微的差異,但這種結構上的細微差異,會導致行為舉止上的很大不同,比如他們步伐,比現在人要大。

學術界,有一個老專家專門研究秦漢人的體質,他原來是個法醫教授,後來也成為咱們考古所的特邀專家,每當哪裡有漢墓出現,他都會第一時間感到,別人都注意一些文物親密之類的,而他卻只注意墓中那些屍骨,經過研究了很多秦漢古屍的骨骼結構後,他發現了這些差異。

我記得他還曾聽他說過,漢朝人頭扭動的幅度,比現代人小了很多,也就是當他們扭頭看的時候,往往是身子要先扭過來,而我們現代人卻可以身子幾乎不動,頭往後轉很大的幅度,而這些秦漢時期的人是辦不到的。”

“那秦漢時期的人,一個個不都像是得了落枕,頭不敢往後扭。”聽到這種結論,我感到有點匪夷所思,趁王教授低頭喝茶,我忍不住說道。

聽我這麼一說,大家都忍不住笑了起來,連我自己也被自己這句話逗笑了。王教授更是笑的一口茶差點噴出來,他連連點頭說:“哈,對對,小明的聯想力可真是夠豐富的,要是你能穿越到秦漢時期,你真的覺得那時的人,好像一個個都得了落枕似的。”

然後他把茶杯放下,接著說:“大家都知道,《晉書》上說司馬懿有 ‘狼顧之相’,就是說司馬懿的頭能往後轉一百八十度,身子不動,頭能完全扭過去。其實,這應該是一種誇張的說法,從解剖學上來看,人的頭若能向後轉一百八十度,那麼他的頸椎肯定發生了畸形,椎管會極度錯位,這種情況下人就會處於高位截癱的狀態。

其實,司馬懿頭往後轉動的幅度,可能和咱們現代人比較接近,而當時的人看到這種情況,則覺得不可思議,所以才誇張地說他能 ‘狼顧’。

因為我幾十年來,一直研究秦漢史,所以,秦漢時代的一切,包括那時人的一舉一動,飲食、坐臥,等所有的細節,對我來說是那麼的真切和熟悉,他們無數次的出現在我的想象中。

因此當看到今天這一男一女的時候,我頓時有種奇怪的感覺,既覺得他們行為舉止很怪異,但又覺得非常熟悉,尤其是他們脖子的狀態——就像小明說的,好像有點落枕似的——還有他們走路的步伐,以及挺胸抬頭的幅度,都和我心目中秦漢時期的人,完全吻合。

但我又知道,這肯定是一種錯覺,這怎麼可能呢?秦漢時期的人,怎麼會出現在這裡,看他們的樣子,是那麼年輕,難道是因為特殊的能量,穿越到咱們這個空間裡了,就像科幻小說裡寫的那樣?我覺得自己的這些想法很荒謬,但那兩個人確實太特別了。”

王教授浸淫在秦漢史研究幾十年,他對那時很多細節的瞭解和把握,是一般人無法體會的,而他今天忽然說見到那對男女,舉止像是秦漢時期的人,對一般人而言,這種說法確實很荒謬,但我們都知道,以王教授的學識和頭腦,他這絕對不只是錯覺,其中必有我們還不瞭解的原因。

既然那對詭異男女的底細,我們還無從知道,不如先撇在一邊,正當我想問問在醫院時,吳警官為何對我們撒謊的事,卻聽忽然聽秦晴說:“王同,你那個定向麥克風有錄音功能嗎?”

“有啊,你要聽誰的錄音?”王同有點吃驚地問秦晴。

“昨夜那對男女的談話,你錄下來了嗎?”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