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二
時值大唐貞觀十四年,波斯歷伊嗣侯紀元九年,天竺戒日王在位三十五年。
薩珊波斯帝國東部山區,呼羅珊行省1。夏末午夜,大雨。
暴雨沖刷著山脈和戰場,波斯帝國和大食之間一場慘烈的戰役剛剛結束。山谷裡到處是戰死者的屍體、折斷的長矛、彎曲的利劍、碎裂的皮盾。被砍倒的戰旗卷在泥地裡,死亡的戰馬和戰象身上插滿了箭鏃,戰士的屍體大都殘缺不全,殘肢斷臂和孤單的頭顱分散在戰場的每一個角落。雨水混合鮮血,在地面沖刷出一條條溝壑。
戰場上,一群白衣不淨人2正在收攏屍體,他們用白麻布將屍體包裹起來,兩人一組,抬上一座山峰。不淨人彷彿搬運東西的螞蟻,在山道上組成長長的佇列。山雨路滑,不少不淨人一經滑倒,便順著斜坡滾落山崖,卻沒有人說什麼,後來者接過前面的屍體,默默前行。
他們知道,伊嗣侯三世皇帝在山上等待著他們。確切地說,皇帝在等待著這些勇士的屍體,要以最盛大的禮儀,將他們葬進寂靜之塔,讓他們迴歸拜火教的神祇——阿胡拉·馬茲達的懷抱。
不淨人抬著屍體抵達山峰之上,伊嗣侯三世站在路邊等候。雨水澆透了他全身,他的目光呆滯,臉上分不清是雨水還是淚水。有內侍打算給他撐起傘蓋,被伊嗣侯三世推開。看著戰士們的屍體運到,伊嗣侯三世沙啞著聲音吩咐:“給朕穿上王服和正道之衫,朕要迎接他們。”
內侍給他穿上金絲袍服,在外面套上白色的正道之衫,又繫上七十二根白色牛尾毛編織成的聖腰帶,戴上皇帝的冠冕,又遞來黃金鑄就的權杖。伊嗣侯握著權杖行禮,平靜地看著不淨人抬著遺骸,走過自己身邊,走向山脈的高處。在那裡,聳立著五座聖火祭壇,祭壇上,聖火熊熊燃燒。五座聖火,薩珊之火,祭祀之火,勝利之火,戰士之火和伊嗣侯之火。前四座聖火已經燃燒了四百年不曾熄滅,它們分別象徵著薩珊波斯的國運、拜火教的氣運、薩珊軍方的武運和士兵的命運。而最後一座則象徵著他伊嗣侯三世的個人命運,至今僅僅燃燒了九年。
大雨中,大麻葛(祭司)和信徒不停地新增木材和火油,維持著聖火的不熄。因為,這是薩珊波斯帝國和拜火教最後的聖火了。四年前,伊嗣侯三世在大食人的攻勢下放棄國都,逃往帝國的東部邊境,大食人幾乎摧毀了拜火教所有的祭壇和聖火。這四年來,他率領波斯皇族和追隨他的子民們且戰且逃,一路被大食人向東驅趕,攜帶的聖火幾乎損失殆盡。
山頂上,波斯人已經建造好了寂靜之塔。這座塔極為巨大,以石塊砌成,環形、無頂。塔內是條石砌成的圓形平臺,為了不讓屍體汙染土地,條石之間切合整齊。平臺分成三圈,每一圈用顏料畫出一格格的位置,用來擺放屍體。根據拜火教的教義,外圈擺放男屍,中圈擺放女屍,內圈擺放童屍。各圈和各停屍位之間預留了過道,以便不淨人抬屍。
這時,不淨人抬著屍體按性別和老幼擺放整齊,須臾間,密密麻麻的屍體覆蓋了寂靜之塔,堆積如山。有些屍體仍然流淌著鮮血,在雨水的沖刷下,鮮血順著溝槽流淌到內圈的中間位置。那是一眼深井,井底和井壁鋪以石板,井底連線著四條排水溝,排水溝末端置有木炭和沙石。若是以往,屍體經過長年日曬鷹啄,會在這裡過濾掉細碎骨質和屍液,而此時流過的卻是鮮血。經過第一層過濾,雨水澄清了一些,接著流進地下井,井底鋪有一層厚沙。最後一抹血水在這裡過濾,變成純淨的雨水,進入江河大地。
這是拜火教徒的最終歸宿,不以自身汙染任何一寸土地。
辛苦了整整一夜,不淨人將所有屍體都運進了寂靜之塔。此時已經是清晨時分,雨依然在下,山間霧靄蒼茫。伊嗣侯三世率領波斯皇族和麻葛們開始祭祀,麻葛們唱著拜火教古老的祭詞,伊嗣侯三世解下聖腰帶雙手托起,微微擺動著。
我們讚美正教徒純潔、善良而強大的眾靈體,他們是最矯健的騎手、最機智的首領、最堅定的支持者、最銳不可當的武器。
當斯潘德·邁紐擎起蒼穹,創造大地、牲畜、江河和植物,保護母腹中的胎兒,使其維持生命,待到分娩,將其骨肉、毛髮、手足、五臟六腑和生殖器官合為一體時,馬茲達神召喚眾靈體前來協助保護天、地、江河和植物。
我們讚美正教徒純潔、善良而強大的眾靈體。他們異常英勇地從高處給敵人以有力的打擊,在戰場上將邪惡仇敵的強壯臂膀斬斷落地。
我們讚美正教徒純潔、善良而強大的眾靈體。他們組成披堅執銳的無數軍隊,高擎著閃光的旌旗。
這時,山谷間響起沉悶的聲音,一支波斯重騎兵賓士到了山下。當先的將軍在侍從的幫助下,摘下盔甲、胸甲、頭盔、護臂等物,這才能跳下馬,幾乎手腳並用往山上爬。山上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
伊嗣侯三世靜靜地注視著,臉色緊張發白。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