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族風流

第10章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夜深人靜,紀寧把靈雨打發回去休息後,在燭光下,手執紫毫筆,在羅紋宣紙上以小篆字把中國古代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的《師說》一字一字地寫下。

小篆大篆,能溝通天地神鬼,書寫小篆大篆需要消耗許多精神力,一筆一劃都有講究,並不能像普通書寫那樣肆意揮灑。

普通秀才,一次只能書寫小篆文字十餘字,一天頂多能寫三十個小篆字,再多就腦袋空空,無法集中注意力了。

普通舉人,一次能書寫三十個小篆文字左右,一天能寫一百多個小篆字。

普通進士,一次能書寫小篆一千餘字,一天能寫三千至五千小篆字。通常而言,進士書寫小篆文字無多大精神力的掣肘。畢竟,一篇古文的篇幅通常不超過一千字。

至於學士,已經開始鑽研更高深的大篆了,小篆文字書寫起來跟書寫普通文字沒什麼區別。

也許是穿越而來的,紀寧的精神力比舉人還強,達到進士的地步。

所以,他用小篆書寫起韓愈的《師說》起來,毫無壓力。

蠟燭將盡,紀寧順利地把《師說》寫下。

把文章拿起,在燈下看了看,紀寧露出滿意的笑容。

經過近一個半月的裝修,私塾院子終於按他的構想裝修好,明天私塾將揭匾開業。這篇《師說》是他用來給私塾開光使用的祭文。

“《師說》是中國古代難得的勸學名篇,想必效果極佳,不知能增益幾成教學效果?”紀寧思忖道。

他本來想使用《勸學》這一篇古文,但一查之下,發現作者是荀子。而這個時空諸子都有,荀子自不例外,《勸學》這一名篇也有。

事實上,許多私塾書院的開光祭文大部分都是用《勸學》。

《勸學》的加成效果很好,但被用得太多,《勸學》的作用被攤分得厲害,效果反而不及一些大學士嘔心瀝血作出的祭文。

紀寧之所以對自己辦私塾有信心,有一半的原因是因為韓愈的《師說》。

第二日清晨,剛剛裝修好、還飄著木材清香氣味的私塾院子內,一張香案,煙火繚繞,一張長方形供桌,三牲六畜齊全。

不過,院子內只有冷冷清清的三個人:紀寧、雨靈和何安。

按理,開業時,應該熱熱鬧鬧,請一大群人在旁邊觀禮。

紀寧卻剛好相反,杜絕旁人觀看。

因為,他擔心《師說》的開光效果太好,被人傳出去,令人懷疑他。

何安看著沙漏,眼看沙漏達到刻度線時,提醒紀寧道:“時辰快到了,可以去揭匾了。”

“唔。”紀寧微頷首一下,轉身向院子大門走去,何安和雨靈在其身後跟上。

走院門四五步,紀寧再轉身過來,仰抬頭看去,看見院門門額上掛著一塊大匾。那大匾被用一片紅片蒙得嚴嚴實實的。

“少爺,揭匾吧。”何安道。

雖說自家少爺要辦私塾極不靠譜,但不論如何,自家少爺總算做正事了,總比天天遊手好閒逛青樓好一百倍。

何安忽然有些激動期待。

紀寧深吸一口氣,上前幾步,伸手把紅布扯下。

隨著紅布被扯開,由楠木做成的大匾上露出四個隸書大字——三味書院。

扯下紅布,紀寧後退兩三步,再仰抬頭看牌匾,嘴角不由露出一絲惡作劇的笑容。

為什麼取名“三味書院”?原因簡單,就是借用魯迅就讀過的私塾“三味書屋”的名字。

接下,紀寧舉步進入院子,走到供桌前,在事先準備好的跪蒲跪下,然後開啟放在旁邊的錦盒,從裡面取出用小篆寫下的《師說》文章。

至於雨靈和何安兩人則站在紀寧身後半丈餘,神情肅穆。

他們的身份是下人,這種隆重祭祀之事,他們是不能跟著主人一起下拜的。

捧著紙張,紀寧開始看著上面的小篆文字念起來:“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揚揚灑灑幾百言,紀寧終於念畢,把文章放到供桌面上,然後三拜九叩。

站在後面的雨靈和何安臉上保持著肅穆,但雙手卻緊張得握緊了拳頭,目光緊盯著那張祭文。

他們本以為紀寧會重金購一張《勸學》祭文給私塾開光的,沒想到紀寧偏不,自己寫了一篇祭文。

所以,他們不僅對現在這篇祭文的效果存疑,甚至還擔心沒有開光效果。

就在這時,那張祭文忽然無火自燃,泛起一道青紫之光。青紫之光瞬間大作,將整個私塾籠罩,鍍上了一層青紫之色。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