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第一個方陣由正步變為齊步走後,下一個方陣邁著整齊的馬蹄緩步走來,是的這支方陣則是由當初第一批來天津的西北甘肅的流民選拔出來的西北騎兵部隊,一個哨左右的兵力一人雙馬,可執行偵查、迂迴、突擊、衝陣等多種作戰意圖,每人裝備著半身胸甲頭盔以及短管碎髮馬銃一支、轉輪手銃5支、兩匹馬其中一匹為戰馬一匹為行軍馬,馬刀一把。可以說這支400多人的騎兵隊伍已經是武裝到牙齒的地步了,自從那次從遼東帶來了戰馬後,天津軍的建制才算完整,因為在古代騎兵就相當於坦克的地位了,可以說是一支決定勝負的力量。
當騎兵方陣整齊的行進至廣場中央時,所有人同時抽出馬刀動作整齊劃一,行了個拔刀禮。雖然已經提前都彩排好了,但是皇帝身邊的宦官侍衛們還是有些緊張皆是緊握刀柄,在皇帝面前拔刀,在大明中葉以來承平之時也只有在武宗皇帝和當今聖上在位的時候能見到的西洋景兒了。
清脆的馬蹄鐵整齊劃一的走過,雖然已經有了前面的鋪墊準備,但是在場的所有人都是心情澎湃,如此整齊雄壯的騎兵遠勝當年太祖時期大明騎兵的實力,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人數有些太少了,大傢伙經過之前一個方陣的適應後,已經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了。
如果說之前的兩個方陣是展現了軍隊軍紀以及訓練程度的體現,那麼接下來的炮兵方陣才是真正的實力的體現,所有的百姓無論是王公大臣還是貧民百姓他們的心裡當看見這些大炮的時候,心中都是隻有一句話,“這才是國之重器!這才是守衛我們的最後的防線。”無怪乎,當今時代人們對於大炮的崇拜,蓋因為幾千年來的冷兵器戰爭模式早已深入人心,當最初大炮登場之後必定就會驚豔全場,從面對面的廝殺到一炮穿透軍陣,像是串糖葫蘆一般打穿整個佇列,殘肢斷臂亂飛,也難怪了,這種兇殘的景象在冷兵器你一刀我一刀的時候哪裡有過?所以這個時代就是連領海的劃分範圍都已大炮的射程為準,這也直接衍生了後世的一句豪邁的名言“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內。”
一列列炮車拖拽著各式各樣的大炮,這些大炮不同現在的大炮,現在的大明的火炮雖然在嘉靖年間引進了西洋的弗朗機速射炮和紅夷大炮,但是那些引進的大炮也皆是西方落後的軍艦上的艦炮,至少差西方一大截。而大明的傳統問題就是鋼鐵質量不過關,有些大炮只能用銅鑄造所以只能將同等口徑的大炮鑄造的越來越重,管壁越來越厚。這也間接地導致了,大明軍隊中的火炮要麼就是超重的守城炮和攻城炮,要麼就是非常小射程特別近的小型火炮例如虎尊炮,到不若說是大型火銃呢中間的火力頓時出現了一個空白區域。所以朱以歌現在拿出手的炮兵方陣,幾乎全是自己從航海系統內得來的圖紙以及先進的機器,再用高爐煉出來的鋼鐵,更加的有了保障。所以這些火炮像是12磅以及18磅野戰炮和24磅加農炮雖然口徑大,但是重量卻比同時期口徑同等的大明火炮輕便至少一半。像是12磅野戰炮仿製的就是m1857拿破崙炮用的最為廣泛也最多,整個火炮加上炮架和炮車共1750斤(由於技術原因重量會往上一些)而如果是大明國內製作的話至少需要5000斤左右的重量,有效射程還不是很遠,所以朱以歌的大炮一出,這就是實力的體現,秀肌肉的時刻。所有眾人皆是被眼前的壯觀景象驚呆了,各種新式大小火炮層出不窮,馬拉炮車碾過後壓的路面一陣凹陷,人們這才意識到這些東西是真正的人間兇器,所有人看皇帝眼神都變了,尤其是文臣和王公顯貴們從以前的輕慢大明天子轉變成如今的敬畏之心,這也是在大明開國之初才有的景象。當朱翊鈞看見這些細節變化後,再望向朱以歌看見他的眼神一直如以前的那般清澈,忠心。此時萬曆皇帝才真正的信任起一個人來。能讓帝王尤其是腹黑深諳帝王之術的帝王信任確實是件不易之事啊。
當炮兵方陣走過後,迎面而來的就是水師部隊了,水師部隊沒有佩戴軍備,再說人家的船也開不上岸不是,所有隻是象徵性的派出幾十名小方陣整齊的踢起正步從廣場中間走過,當水師從閱兵臺走過部隊踢正步扭頭敬禮的時候,朱翊鈞還特地站了起來揮揮手致意,這也讓不知內情的百姓和一些破落貴族心中疑惑不已,大明朝的水師一直都是強勢,這也沒有必要特地站起來揮揮手吧,這支軍隊和之前的方陣都差不多啊,有什麼特殊之處嗎?其實有些高位的王公大臣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大家都忘了朱以歌是用什麼起家,是用什麼博得皇上的信任的了,不是什麼狗屁的宗室身份,而是——水師!!!!是的最開始就是朱以歌籌建水師出海行商為皇帝朱翊鈞換取金銀,而這支水師就是商船隊的護衛等同於定海神針的地位了,海上各種未知的危險層出不窮,即使北部渤海黃海一帶依然會有很多海盜的,再加上時不時的刮一陣颱風暴雨的,所以這支護航水師是皇帝陛下錢袋子的重要保證,如果這麼算的話之前皇帝特意站起來向這支隊伍揮手致意也很正常了。
正當所有人的心中小九九不斷地時候,最後一隻隊伍也迎面走來,這支隊伍是後勤輜重隊伍在軍中後勤朱以歌全部交由穩重的李以全統領,事實證明他做的確實不錯。整支隊伍沒有什麼整齊劃一的動作奪人眼球的看點,部隊的步伐有些雜亂但是輜重軍大部分的人都在輜重車上車隊倒是走的很是整齊,這支輜重隊的編制外門人就是看熱鬧那些百姓、商人勳貴們都以為這支隊伍不如之前的那幾支搶眼所以心中難免對這支隊伍有所輕視。但‘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支隊伍恰恰是整個天津軍的靈魂所在,大家都知道一支部隊從古至今最重要的就是輜重後勤的補給問題,當年諸葛亮和姜維師徒多次北伐中原,每次都是長驅直入,如入無人之境一般。但是蜀地群山險阻,進來難出去也難。每當糧盡的時候就是諸葛亮這等名相也無能為力變不出糧食,只得退兵。而在歷史上這種例子數不勝數,所以這支輜重隊可以說是多功能補給軍,其中包括一個救護百戶,工程百戶,以及運輸百戶等等,而輜重車也是大明傳統的輜重作戰兩用的戰車,這方面大明確實走在世界前列,也不需要用什麼金手指了。戰車平時運輸戰時可以必要的做為陣地據守。所以這支種類齊全人數充足的輜重部隊也是令來此觀禮的將門代表大開眼界,這也為日後朱以歌執政大明與各地將門結成攻守同盟的重要原因吧,此為後話,後文在表。
當整個隊伍走過後所有人還依舊沉浸在剛才的激動之中整個閱兵到此已經結束了,這等場面算是開歷史先河了,一旁的負責記錄皇帝起居的宦官也是忙不迭的飛速記載著。這場閱兵是力量的宣誓,是一場代表皇權不容侵犯的宣誓,再加上現場的眾人皆是這等敬畏的表情,那麼這場表演算是精彩落幕了,朱翊鈞看向朱以歌更是萬分的順眼了,心想:“這個出身宗室的青年將軍,確實是赤膽忠心,從他的眼睛裡就能看出,朕相信一個人的眼睛是不會撒謊的.”其實朱以歌的最高目標還真麼有對那個位子有什麼野心他一直以多爾袞模式的攝政王為目標奮鬥著,並沒有登奪帝位的野心,蓋因為,中國五千年來一直走不出這個300就滅亡的輪迴,而朱以歌確實要試圖改變這一現象,首先一點就是自己要做到位才能改變別人,只有自己登上大明的最高實際權力後才能行霍光之事進行變法圖強,當自己退下來後那時候大明朝將會民智大部分開啟,君主立憲制的時代即將來臨,國家的法度也將會健全自己的老部下老兄弟們也會不用擔心被清算的下場了,那時候就是這個國家鳳凰涅談的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