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萬戶侯

第九十六章 四兩撥千斤(上)

人說六十而耳順,但李隆基卻不然,他煩惱的事情太多,他的萬里江山四鄰不靖,有吐蕃之患、有回鶻興起、有南詔坐大,但這一切煩惱都比不上他身後的那個位子,他做了三十三年的皇帝,時間太長了,繼位者已經不耐。

在他的書桌上有兩份太子起居錄,紙上墨跡皆未乾,一份是在明德殿的記錄,另一份卻是在太子內宮的記錄,明德殿的記錄他不關心,李琳求訴,崔翹述職,還有一個小小的九品主簿在侃侃而談。

李隆基興趣卻在那個九品主簿的身上,在另一份太子內宮起居錄上,卻清清楚楚寫滿了同一個人的言論,是同一個人,身份卻變成了劍南節度使府兵曹參軍事,彷彿變戲法一般,連李隆基都對此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章仇兼瓊的特使,截獲走私到吐蕃的精鐵,昨夜被相國派人抓捕,又僥倖逃過太子的滅口,無數個精彩的片段勾畫出一段活生生的傳奇,李清,發明雪泥的小商人,義賓縣九品主簿,酷愛戲曲的李隆基竟有了和此人聊聊天的興趣。

“皇上,李右相求見。”

身後傳來高力士尖細的嗓音,高力士身材魁梧,但卻心細如髮,不等李隆基開口,他已經小心翼翼地將兩份墨跡未乾的起居錄收了起來。

李隆基慢慢回過身,他雖已到六十,但歲月不但沒有給他帶來衰老,反而增添了成熟的魅力和威嚴,李亨與他長得頗似,鼻挺口闊,眉眼飛長,但李隆基雙目冷酷而有一種透視人心的魔力,給人以精明卻又城府深沉的感覺,是那種雄才大略的典型。

“宣他進來。”

片刻,李林甫在兩個小太監的引導下,進入大唐天子的御書房,他摒息靜氣,步步小心,全然沒有了平日裡的任意張權。

“臣李林甫拜見皇帝陛下。”

李隆基瞅了他一眼,想起剛剛太子起居錄上所言,此人族弟李道復包庇走私,本人又動用兵力抓捕章仇特使,不禁暗暗冷笑,但他臉上卻絲毫不露,依舊如往常一般和顏悅色,隨意笑笑道:“免禮,坐吧!”

對於臣下所作所為,李隆基並不就事論事,而是就人論事,只看他的需要,大事可以變成小事,小事也可以變成大事,他並不反感臣子間的派系鬥爭,相反他還鼓勵這種權鬥,只有朝臣中鬥爭的存在,他才能把握住權力的平衡,這是帝王的權術,不讓一派坐大,更不容許任何威脅自己的力量存在,尤其是太子。

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的罷相,史載是因替中書侍郎嚴挺之辯護而被貶,其實不然,張九齡的罷相的真實原因是他極力反對廢除太子李瑛,他沒有領悟李隆基對太子安排的真實用意,更沒有想到李隆基壓根就不需要太子。

李林甫屁股輕輕掛在椅子邊上,臉上擠出十二萬分的誠懇,道:“皇上,臣今日前來還是為與契丹和親一事,昨日夜深,臣尚未盡言,請容臣再細細稟來。”

李隆基淡淡一笑,“你說吧!朕聽著就是。”

一早,嗣寧王李琳入宮,請求李隆基看在寧王份上取消讓平陽郡主和親的安排,說到動情處竟聲淚俱下,李隆基知道李懷節殘暴,又感念大哥的讓位之恩,他竟有些動搖起來。

“臣剛剛在皇城遇到松漠都督李懷節,方知李懷節對平陽郡主用情極深,臣就在想,我天朝為何要與契丹和親,無非是要讓契丹永遠向我天朝臣服,使契丹之地永遠屬於皇帝陛下,既如此,若將平陽郡主嫁去,豈不是能更深地影響李懷節,讓她將皇帝陛下的恩德沐浴到每個契丹人的身上,讓每一個契丹人都對陛下心中臣服,就如同當年文成公主西嫁,所以依老臣看,若想要契丹歸化,非平陽郡主去不可。”

李林甫一邊說,一面偷看李隆基臉色,見他眼中猶豫,知道他尚有心結未解,又笑著替他開懷道:“嗣寧王不願讓女兒北嫁,這是人之常情,若是臣的女兒,臣也不願意,畢竟北方苦寒,但女兒哪有不出嫁的道理,李懷節也算是一方豪傑,嫁給他並不辱沒郡主,再者,郡主北嫁,一樣錦衣玉食,北方苦寒又與她何干,皇上再施於恩典,讓郡主常回京探望父親便是。”

李隆基站起身來,來回走了兩步,“相國所言是有道理,只是讓郡主北嫁不符合禮制,朕擔心朝中會群起反對。”

李林甫心中暗暗冷笑,“禮制?你要立媳婦為妃,難道就符合禮制嗎?你無非是覺得將宗室第一美人嫁給小小的契丹可惜罷了。”

他早有腹策,起身跪倒道:“皇上,恕臣直言,現在吐蕃又有動兵的勢態,朝廷應將精力集中在吐蕃,若北邊再出事,臣擔心會影響我吐蕃戰略,所以犧牲一個郡主,換來北邊安寧,臣以為值得。”

李林甫的最後一句話讓李隆基悚然動容,是啊!侄兒的眼淚算什麼,大哥的恩德算什麼?只有大唐的江山社稷永保才是真。

“朕明白了,讓朕再好好想一想。”

李林甫一顆心終於落地,事情到這個地步,李驚雁北嫁已是板上釘釘,試問天下還有誰能改變李隆基維護江山社稷的決心,‘李琳啊!李琳,我讓你嘗一嘗與老夫作對的下場!’

“臣還想再和皇上商量一下上元夜花燈之事”

。。。。。。。。

“若想改變李隆基的決心,那天下只有一個人能辦得到。”

李清正坐在一家小食攤上,一邊吃著麵條,一邊思量,剛才李林甫竟命令手下將自己棒打出皇城,饒是自己跑得快,身上還是捱了兩棒,“李林甫啊!李林甫,我就要讓你明白,你不殺掉我會有什麼後果,還有李懷節,那一鞭老子不會白挨,先回敬你一記悶拳。”

記得楊末說過,他們住在太平公主的舊宅,可太平公主的舊宅在哪裡,李清卻一眼摸黑,他將最後一口麵湯吱吱吸乾,拍了拍肚子,對擺麵攤的一對老夫婦笑道:“兩位老人家,我想請問太平公主的舊宅在何處?”

老漢熱心,他拉著李清手指著前方道:“太平公主的舊宅在興道坊,你往前直走,約三里地,看見大門口只有一個石獸的便是。”

“多謝了!”

李清掏錢付帳,才發現自己竟分文皆無,錢在進奉院,銀子見太子時被搜走未還,老漢看出他的尷尬,便笑笑道:“年輕人,你去吧!什麼時候有再送來,實在沒有,就當我請你。”

李清羞愧,衝老漢拱拱手道:“多謝老人家請我吃麵,我過幾日當來奉還。”

以恩報恩,以怨還怨,做人理當如此。(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

!!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