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道宗眼看他們又要吵起來,趕緊擺擺手說道:“好了,好了,有什麼話你們在堂上說去。還是那句話,和為貴。”
他便站起身,袍袖一拂,轉身走進後堂去了。
眾人都起身恭送,然後退了出去,在大門口相互瞪了一眼,也就各自散了。
在皇宮中可不能隨便亂吵,再說,剛才已經說的很清楚,要吵在公堂之上在吵,於是都想著該如何疏通關係打這官司了。
張孝傑雖是土生土長在遼朝,但他畢竟是漢人,所以從小苦讀詩書,在遼朝科舉競爭不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
張孝傑被傳到皇宮,遼道宗親自給他派了任務,並把之前知府已經取得的證據交給他,叮囑他一定要以和為貴,最好不要讓家人因此成仇。
張孝傑領命,帶著一大堆調查筆錄回到宰相府,認真研讀了一遍,案情也就搞清楚了,案情很清楚,關鍵是如何判。
張孝傑想破腦袋也沒想到好辦法,到了散衙時,只好先回家。
回到家中,他坐在書房發愁。他雖然貴為宰相,可是年紀畢竟太輕了,沒有什麼處理複雜局面的經歷。加上這一次爭議的雙方兩個王爺外加一個皇帝妹夫,又涉及到人命,得罪哪一方都不合適。但他又沒有辦法推脫。
他有心去跟另一個負責這案子的耶律乙辛商討一下,但是又覺得還是自己先想好一個主意,免得到了那裡耶律乙辛先問他的主意,說不出來就不太好了。可是這案子該怎麼辦,他一直拿不定主意。如果單純案子本身,那倒好辦,既然已經查清楚了,照著案子本身的樣子來判就是了,可是那樣的話結果必然得罪蕭革和蕭胡睹他們兩個。
他正在拿不定主意的時候,門房來報:“老太公來了。”
這老太公是張孝傑的爺爺,尊稱太公。這次到京城來,是帶著張孝傑的弟弟來求醫來了,張孝傑幫忙找了太醫給看了,開了藥,吃了之後病情漸漸有了好轉,老太公很高興。
自己孫兒當了遼朝的宰相,這光宗耀祖的事讓老爺子非常高興。再加上這位宰相孫兒親情觀念特別強,對他很孝順,所以他在這相府住的很是舒坦。聽說孫兒宰相回來了,於是過來找他說話。
張孝傑趕緊起身相迎。老太公看見張孝傑眉宇之間似乎有些擔憂,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於是好奇地問他:“有什解決不了的事嗎?說出來,爺爺幫你出出主意。我雖然學問不如你,但好歹活到了這把歲數,見過些世面,如果遇到為難的事,多個人幫你出出主意也好。”
張孝傑點點頭,便把這件事情的經過說了一下,末了說道:“現在打著官司的兩家哪一邊我誰都惹不起,也不想惹。皇帝又交代我一定要和為貴,切不可傷了和氣。可是我實在想不出既不得罪人又不傷和氣的法子,不知老太爺有沒有主意教我?”
老太爺眼珠轉了幾轉,道:“他們會不會看你這宰相的面子,相互讓步化干戈為玉帛?”
張孝傑苦笑:“他們連皇帝的面子都不給,又怎麼可能給我的面子呢?”
老太公點了點頭:“那就這樣,你先挨個上門拜訪,探探他們的口氣,先不要做任何表態。確定他們各自的想法,若還是強硬到底,那爺爺教給你一個辦法,包你能夠擺平這件事。”
張孝傑一聽大喜,趕緊起身一躬到底。
他太年輕了,完全是在喜好漢文化皇帝的賞識之下才走上了這麼高的權位,但是實際上,他在遼朝滿朝文武之中威信是還達不到他這個職位要求的,因此他反覆告誡自己一定要低調謙和,不管是什麼情況下都必須要忍辱負重。
現在讓他主動登門拜訪這三位,他並不覺得有什麼過分的,這三位都是皇親國戚,隨便哪一個在皇帝心目中的分量都比他這個漢人宰相要強得多,自然不能夠把別人傳到他宰相府議事堂來問話。
於是,張孝傑坐著官轎挨個登門拜訪,轉了一圈,到傍晚時分,這才回到了府邸。
去的時候還滿面春風,臉上堆著恭敬的笑,回來的時候卻是耷拉著腦袋,一幅沒精打采的樣子。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