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外面天氣暖和,加上吃飯人多,何屠夫讓何大寶和何二寶把紅漆柳木的大圓桌抬到前院。
圓桌下襬了長條板凳,桌上擺好碗筷,八個大青白瓷海碗冒著熱騰騰的白氣,青蒜苗炒豬肉、油菜炒豬肉、紫蘇1燉草魚、蒜頭炒紅菜薹子、小燉南瓜、洋蔥炒雞蛋,六道菜裡青蒜苗炒豬肉和紫蘇燉草魚份量多,分別多盛了一個碗。
農家飯菜式簡單,可是有葷有素搭配得當,嫩綠的蒜苗段,肥瘦相加的五花肉薄片,綠油油的油菜,紫綠混合的紫蘇,雪白細膩的魚肉,白圓的蒜頭,暗紅的菜薹子,黃澄澄的南瓜塊……
肉香魚香濃郁,飄得老遠,引得領居家的狗眼饞的亂叫,把一家人肚裡的饞蟲徹底給勾了出來。
何屠夫抱著謝玲瓏第一個上桌。大寶、二寶、四寶跟著坐下。三個兒媳婦畏於何屠夫的威嚴,必須等到婆婆張巧鳳坐下才能坐。
何屠夫拿起筷子夾了一片豬肉喂到謝玲瓏嘴裡,笑眯眯問道:“玲瓏,你外婆做的菜,好吃不,香不香?”
謝玲瓏點點頭,笑道:“嗯。好吃。”天真無邪的笑容配上兩個梨窩可愛甜美,何屠夫喜歡的親了她額頭一下。
謝玲瓏靈魂是成年女子,不喜歡裝小孩子,但不排斥長輩何屠夫充滿愛心的吻。在她眼裡,何屠夫是個恨不得把心肝掏給外孫女吃的外公,是慈祥可親的老人和親人。
張巧鳳招手叫兒媳婦們進廚房端米飯。
張家村水稻田多,但是畝產量不高,而且只曉得種春季,一年下來要是風調雨順一畝能收三百斤稻穀,打成大米只有二百多斤,交了稻田稅,落到手裡的就不到二百斤2。要是碰上旱災澇災,村民每畝最後連一百斤大米都落不下。
潭州一帶的人喜吃大米,一年十二個月三百六十多天。條件好的家庭每天三頓主食都是吃米飯;條件一般的家庭早上喝姜炒黃豆茶,晚上吃米粥,中餐吃米飯;條件差的家庭早晚喝姜炒黃豆茶,中午吃稀粥,只在節日才三頓吃米飯。
何屠夫家有五畝稻田,每年六個兒子過來種,收的稻穀打的大米吃不完給兒女們送一些,平時每餐都是米飯。
三個兒媳婦的孃家都不富裕,要是回孃家哪能三頓吃得上米飯,這到了婆家才能頓頓米飯,還能時常吃到魚肉蛋。
“娘做的飯菜真香。”
“好久沒吃紫蘇燉草魚了,魚湯抖米飯神仙都饞嘴。”
“娘,大寶在家常埋怨我做飯沒你做的味香。”
張巧鳳聽到兒媳婦誇獎,心裡高興卻未得意忘形,道:“細伢子們沒來,這些菜都是他們愛吃的。”
當初何屠夫為防止家裡內亂,特意立下規矩,兒子成親之後就要到外村去自立門戶,六個兒子現在分散定居在張家村附近的村子,老倆口不能天天見到孫子們。
張金金一筷子下去,就把草魚最美味腹部一大塊魚肉夾到碗裡,吃得滿嘴是油,唇齒沾著紫蘇的清香,道:“娘,山伢子和海伢子上學堂來不了。明天我帶林伢子來。”
她跟何大寶生了何陽山、何陽海和何陽林,兩個大的年齡過了七歲,都去村裡上秀才辦的學堂讀書,小兒子何陽林五歲還在家裡待著。她孃家負擔重,兩個兒子又上學堂束脩費用高,何大寶殺豬種田掙的錢基本上用光,平時省吃儉用很少見葷腥。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