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火紅年代的文藝明星

第1章 謀個美好未來

即使這樣,家中生活依舊可以用揭不開鍋來形容。

畢竟剩下五個兄妹,包括李向榮在內,幾乎都是‘拖油瓶’。

二哥李民成以前一樣是當兵的,在部隊的時候是13兵團的一個連長,可在入朝作戰的時候,打過兩次重要戰役。但因為天氣惡劣被凍傷了腿,還中了多出槍傷,便以傷兵的身份被送了回來,轉業到軍管會工作。

二哥便是在其下設立的糾察隊內工作,由於腿腳不便,負責的是文職工作。

雖然每月也有工資和津貼領,但他不得不拿大部分工資來看病治傷。

即使國家有補貼,吃藥治傷的錢能少花一點,但他那微薄的工資,怎麼都不夠看。

他也曾省吃儉用攢下工資往家拿,但兄弟姐妹們知道那錢肯定是二哥缺醫少藥攢下來的,所以大家一致決定不用他的錢,讓他自己留著吃藥看病。

三姐李秀芝學習成績向來優異,如今在清華讀書。

就算再50年代,清華也是名列前三的大學,能考上這樣的學校足以證明三姐李向芝是多麼優秀的存在,絕對算得上是其餘五兄妹的驕傲。

52年開始,大學生才開始施行人民助學金制,現在全部是供給制,沒有助學金領。這種情況下,三姐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半工半讀,找了個給大戶孩子當家教的工作,但終究是兼職,每月也就只有個五六萬塊錢的收入。

儘管自己還不夠花,她也會省吃儉用,比如時常不吃晚飯等,在牙縫裡省出幾萬塊錢,拿回家給自己的弟弟妹妹花。

老四李向榮不用多說,之前一直在高中學習,剩下的五弟李成軍,六妹李曉晴則都在初中就讀,一個初三一個初一。

三個人都沒有賺錢能力,他們的學費,幾乎都是家裡一起擠出來的。

除了學費,家庭的生活開支也幾乎都是大哥想方設法填補的。

顫顫巍巍地支撐了這麼多年,隨著弟弟妹妹日漸長大,開支增多,眼看就要承受不住了。

下學期弟弟妹妹的學費,到現在還沒有著落,自然也包括李向榮的......

雖然李向榮剛剛穿越過來,不僅有前身的記憶,也有感情了。

所以非常心疼這個這麼多年一直搖搖欲墜、險些支撐不下去的家庭中的每個兄弟姐妹。

他的前世,也不過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公民,畢業於一個二流大學,有著份普通的行政工作。

到了而立之年,也還在領著微薄的死工資,渾渾噩噩度日,家、公司兩點一線,十年如一日。

下班之後,也不過是簡單的吃口飯然後躲在被窩裡刷抖音、看小說。

想發展寫業餘愛好,旅旅遊之類的,最後也都因為經濟上的原因無疾而終。

他自身在大城市的開銷,還有給已經上了年紀的父母治病買藥的錢,就已經把他壓的快喘不過氣來了。

所以非常能感同身受,在這樣拮据艱難的年代,五個兄弟懵懂無知的姐妹互相攙扶走到今天是有多麼的難了。

其他的弟弟妹妹也是想盡辦法想要一起度過眼下的難關,甚至五弟前兩天還跟他主動提出他要輟學去找工作,賺錢給李向榮和六妹交學費。

但李向榮覺得,既然自己穿越過來的身份是為人兄長,那就得乾點兄長該乾的事兒,總不能讓弟弟初中就輟學供他讀書......

於是便決定他退學去找工作。

好歹他也算是高中文憑了,在這個年代算是人中龍鳳了,怎麼也夠用了。

現在就出去工作,能找到不錯的工作,有一份比較可觀的工作。

這樣大哥和其他兄妹也都能輕鬆一點,弟弟妹妹的學費也能有著落。

怎麼著都算是好事兒。

除了這些,李向榮還是有自己的打算的。

作為‘過來人’,他知道在明年,也就是52年教育政策將會有所改革,考大學不再需要透過各個大學內招,而是會全國統一高考。

各地區統一命題,制定統一的答案和評分標準,然後各校以最後的成績來錄取。

最主要的是,第一次全國統一高考的錄取率幾乎百分之百。

新華夏剛剛成立不久,百廢待興、人才凋零,急需用大量的高層次人才,招生數量又多,所以參加第一屆全國高考高考的4萬多人中,除了留下兩千多人做正治輔導員以外,基本上全部升學了。

所以李向榮一點不急,如果他想上大學,明年再考也是能上的,不過是一張准考證的事兒,甚至都不需要是高中應屆生,所以這個高中念不唸完,影響不大。

而且到時候國家也會給大學生髮獎學金了,日子肯定比現在好過不少,所以不急於這一時。

前世的李向榮碌碌無為,既然重活一世,而且還生在了這麼一個充滿生機的火紅年代,總該在歷史的洪流中,試著為自己謀一個美好未來的。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