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是兩人在一萬年前親手埋下的,就在那三頭猛獁象的巖畫下,那裡是藏寶的地點。
兩人埋得很淺,但一萬年的時間足以令一切痕跡沉入很深的地層中,一鏟子遠遠不夠,先來一百鏟子再說。
“四十!四十!四十……”
張天以砸牆的節奏賣力挖土,林鬱也抄起洛陽鏟加入其中。
趙軍等一眾研究員面面相覷,心說張天這個外行也就算了,林博士科班出身,怎麼也跟著幹起了違規操作?
想到林鬱身後站著一位院士爺爺,倒不好說什麼,瞧兩人篤定的模樣,又不禁心生期待,於是圍作一團,伸長了脖子翹首以盼。
當第一塊陶土碎片新鮮出土,洞穴裡頓時爆發出興奮的歡呼。
趙軍立刻叫停。
挖寶,從來不是考古學者的目標,有這麼一塊陶土碎片,足以證明這處遺址的價值就夠了。再這麼魯莽地挖下去,萬一對重要的文物造成不可逆的破壞,就得不償失了。
趙軍重新擬寫了調查報告,向所裡遞交了發掘申請。
……
考古的第一線不常有重大發現,多數時候甚至沒有發現,講不出獵奇的故事,編不出聳人聽聞的標題,只有頻繁的出差、微薄的薪資和一身的風塵。
考古學即便在被戲稱為服務業的文科中也屬於邊緣學科,但一提到舊石器時代考古,就連同行都要投來略帶同情的目光。
目前,國內舊石器時代考古仍面臨許多發展中的問題,包括因長期以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人為割裂造成的學科定位與歸屬尷尬;專業隊伍過小且人員分佈不均;師資力量匱乏;各地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只有少數靠近國際學術前沿,多數仍停留在材料整理和描述階段……
就拿趙軍來說,他所在的地級市,整個文物考古研究所只他一箇舊石器時代的研究員,在第一線幹了十幾年,新石器時代的發掘專案參與了不少,舊石器時代的專案一個都沒有申請下來。
所裡窮,經費要花在刀刃上,他可以理解。
如果把人類歷史的各個時期比作一把刀,舊石器時代連刀背都算不上,頂多是刀把,還是用石頭粗製濫造的。
趙軍做夢也想不到,他這個破刀把還能有變成刀刃的一天。
時至今日,他仍然記得第一批完好的陶器出土時,眾人震耳欲聾的驚呼。
儘管色採已經黯淡,線條已經模糊,但,陶器底部畫那個太極圖案卻彷彿自帶聖光,熠熠生輝,幾乎要亮瞎所有人的眼!
一萬年前的太極圖!
當天晚上,省裡的教授就來了;三天後,全國各地研究舊石器時代的大佬拍馬趕到;一週後,相關新聞登出,繼茶鎮遺址之後再度引發轟動;一個月後,連歐美、日韓的學者也聞風而至。
原本無人問津的洞穴幾乎在一夜之間變得門庭若市,各路記者跑現場甚至比他們這些專業人士還勤,一眾算命先生爭先恐後地趕來認祖歸宗,當地的官員更是公開聲稱“該遺址的發現證明了東北不一定是宇宙的中心,但很可能是中華文化的起源!”
巖畫遺址也正式更名為太極洞遺址,在坊間它還有一個更響亮的名號:伏羲洞。
無獨有偶,太極洞遺址的太極圖案問世不久,各地新發現的遺址也陸續出土了疑似卦象的符號,這些遺址北起嫩江流域,南至海河流域,西起華北平原,東至黃海之濱,涵蓋範圍之大,令所有人瞠目。
這一系列獨特的符號,以及相近的陶器製作工藝,證明生活在這一片區域的先民雖是分散各處,卻也曾互相往來,彼此影響,可以歸為同一文化圈,按慣例以最先發現的茶鎮遺址命名為茶鎮文化。
更多的疑問隨之而來。
“是誰繪製了第一幅太極圖?難道真是傳說中的伏羲?”
“超越時代的製陶技術又是從何而來?”
“東北的太極洞,華北的茶鎮遺址,還有掩埋在黃海底部的‘東方的亞特蘭蒂斯’,到底哪裡才是發源地?”
“一萬多年前的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原始先民哪來那麼強的活動能力?”
林鬱的論文都寫好了,就等著事情發展這一步呢。
她連發三篇論文,首次提出“遷徙論”,打著“猜想”的旗號把實際發生過的事情撰寫成文,根據已知的結果反過來尋找相關的考古事實,用以佐證。
張天看完忍不住吐槽:“你這是在寫論文還是在寫回憶錄?”
太極圖的發現在整個東亞、東南亞掀起了軒然大波,後來,韓國境內也挖出了繪有疑似卦象的陶器,韓網頓時一片高潮,諸如“伏羲是韓國的”、“太極起源韓國”等言論甚囂塵上,招致中日網民的一致嘲諷。
林鬱在第一時間飛去了韓國,在得知這個訊息時,她和張天就很默契想到了一種可能性,到現場看過實物後,證明兩人的猜測沒錯。
“看來江河他們成功了。”
林鬱很欣慰地告訴張天。
江河率領船隊遠渡重洋,順利抵達了朝鮮半島,並在那裡落地生根,建立起屬於自己的部落。江河的學習能力很不錯,又在桃源“深造”過,當地出土的那些卦象多半就是他帶過去的知識。
兩國的學者很快發現,韓國遺址出土的陶器與茶鎮遺址的一脈相傳,但傳承關係雙方各執一詞。
林鬱再度發表論文,把事實公之於眾。
在張天看來是事實,但在同行們眼中,林鬱不過是對現有的考古發現進行了合理的推測,她可以猜,其他人自然也可以。
韓國的學者就在接受採訪時公開表示,稱朝鮮半島的先民在距今約一萬年前遷徙至中國的東北地區,將韓國的文化傳了過去。
但這一論調並未得到學界的廣泛支援,只引來網民新一輪的嘲諷和聲討。畢竟,韓國遺址出土的卦象並不完整,甚至連太極圖都有些變形走樣,跟太極洞遺址的陶器判若雲泥。
真理越辯越明,熱度越吵越高,關注度逐漸從國內蔓延至國際。
考古學迎來了前所未有的一場盛宴,茶鎮文化發現至今已經挖出了許多顛覆認知的驚人之物,那些彷彿穿越時代的工具暫且不論,光是大量精美的陶器、數量龐大的磚瓦、大型龍窯的遺址、農作物的種子遺存、麻製品的遺存等等,已足以令所有人為之瘋狂。
這種千載難逢的青史留名的機會絕不容錯過,全球的學者無不奔赴神州大陸,上至院士,下至一線的研究員,幾乎所有人都在發論文!
考古大概是最需要耐心、見效最慢的行業,大點的專案往往要花上數十年的時間,耗費幾代人的青春,才能收穫成果。
茶鎮遺址自2022年開挖,到2025年張天和林鬱成婚,三年的時間才挖了不到十分之一的面積,不過第一期的發掘已經進入收尾階段。
婚後林鬱連蜜月都沒度,便又投身到田間地頭。
一結婚就異地,也是沒誰了。
每次見面,張天總要投訴:“女媧娘娘不能光顧著搞事業,也要花點心思造人哪!”
林鬱總是笑盈盈地回答:“女媧用泥巴胡亂捏成了人,正說明女媧對這件事不怎麼上心,不是嗎?”
張天只好遷就她,好在茶鎮遺址距離燕北不遠,往返還算方便。
週末和假期,張天就留在茶鎮遺址當志願者,幫林鬱乾點雜活。
林維新對這個孫女婿越發滿意,以考古為愛好的人不多,像他這麼吃苦耐勞且具備一定知識基礎的更是鳳毛麟角,不學考古真是可惜了。
與此同時,黃海遺址的發掘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相比陸地考古,水下考古要難得多。
國內的水下考古目前仍以打撈沉船為主,其中最著名的案例當屬21世紀初打撈起來的宋代沉船南海一號,海底遺址的發掘尚屬首次,原本應該從長計議,但因為黑石的存在,上面認為埋在海底的這處遺址不同尋常,因此下了優先發掘的命令,經費和人手都不是問題。
黃海遺址有“東方的亞特蘭蒂斯”之稱,剛開始發掘時也曾引起廣泛的關注,後來的某一天,突然就不再有任何進展見諸報端了。
林鬱透過她爺爺這層關係,才打聽到一些內幕,知道是挖出不得了的東西,特殊部門進駐接管後,便徹底封鎖了訊息。
至於挖出來的東西,張天並不陌生,正是他用來射落隕石的那把射日神弓。
張天對射日神弓的構造和原理一無所知,但有一點他很清楚,那把弓只是外形做成了弓箭的樣子,本質上是某種強力的發射裝置,射日神箭好比子彈,其威力卻遠非子彈可比,甚至超過核彈!
無論它是什麼,那把弓彰顯出來的技術水平都極其先進,封鎖訊息再正常不過了。
說到這,林鬱忽然想起一事,問:“我記得你說過那把弓是認主人的?”
“是,兌換的時候就自動繫結了。”
“那你現在還能用嗎?”
“誰知道呢?就算能用也沒機會了,弓被上繳國庫,箭也無處兌換。”
林鬱醒過來後,張天眼前的信仰值就消失了,他也無法再使用任何神術。
就在那一刻,像是遊戲玩到了最後一關,又彷彿小說看到了最後一頁,他知道他的冒險已經結束,迴歸既是回到現代,也意味著迴歸平凡的生活。
……
茶鎮遺址再一次引發全網熱議,獲得全世界的關注,是在2030年。
這一年,張天35歲,發售的原始題材的遊戲大獲成功;這一年,林鬱32歲,成功升任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這一年,張天和林鬱的女兒已經三歲大,可以打醬油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