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開頭難,一旦研發成功了,後續的c、b級以及更高等級的感測器和奈米soc研發會更簡單。
劉大郎首先在【科技寶典】當中購買了b級鋰電池、lcd螢幕、ram、rom和全自動組裝生產線。
b級鋰電池生產線:可生產單個電芯10000毫安及以下,充電速率50鋰電池,產能:1000/小時。
b級lcd螢幕生產線:可生產b-~b+,0~144hz重新整理率的1080p及以下螢幕,產能:1000/小時。
b級ram生產線:可生產16gb及以下的隨機存取儲存器(執行記憶體),產能:1000/小時。
b級rom生產線:可生產512gb及以下的只讀儲存器(儲存記憶體),產能:1000/小時。
隨後又兌換了螢幕當中的第二個種類:oled螢幕,一條c級oled螢幕生產線,需要整整20萬積分。
價格是一條b級lcd螢幕的兩倍,兩者引數卻不相上下,因為oled螢幕相比於lcd螢幕上限更高。
c級oled螢幕生產線:可生產c-~c+,0~90hz重新整理率的1080p及以下螢幕,產能:1000/小時。
並且在顯示效果、螢幕體積上,oled螢幕都有著先天優勢。
b級lcd螢幕、c級oled螢幕引數已經達到了目前一流螢幕水平,劉大郎就有了一個大殺器:高刷。
高刷屏的威力自然不用多說,但具體產品,還需要再規劃一下。
如果星雨-沐用的是oled螢幕,它的機身厚度絕對不會超過6mm,再壓一點,甚至可以壓到5.5mm。
這個厚度,已經能打破金立s5.5所創造的5.55mm吉尼斯世界記錄,不過這個記錄很快就會讓位。
因為更輕薄的oppo r5和vivo x5max在今年就會把手機厚度打到5mm以下,它們才是真的天花板。
論輕薄、論顏值、論產品外觀設計,ov兩家從來就沒有輸過。
這兩款產品會在今年的九月份、十月份釋出,論輕薄它們是第一,但論整體配置,就不一定了。
因為星雨-沐是真正的全面屏手機,並且在電池、快充、晶片、拍照、聲音等方面都佔據著優勢。
當然,論銷量,星雲手機不一定能打得過ov,因為第一批500個星雲專櫃才剛剛投入到建設當中。
如果加上第一批大郎直營店裡的星雲專櫃,那就是800個,但大郎直營店裡的出貨量肯定高不了。
但是在第一批星雲分部和星雲專櫃建設完成後,還有第二批、第三批,線下專櫃只會越來越多。
至於線上渠道,那一直都是星雲科技的強項,從大郎手機開始,到星火-烈,線上出貨一直是大頭。
星雲直營店的建設要稍微慢一些,星雲科技目前沒有旗艦手機,中端產品線都沒有幾款產品。
現在開星雲直營店,未免有點太早了,包括主打線下的ov,在前期也都是依附於運營商來出貨。
沒有星雲直營店,但一定要有星雲售後服務中心,很多人認為售後服務中心不賺錢,其實不然。
只要有售後服務中心,不管是新機,還是原廠配件,都能從售後服務中心買得到,利潤還非常高。
比如星雨-沐的原廠馬卡龍手機殼,成本價和售價相差了三倍,電源介面卡、星雲充電寶也差不多。
不過售後服務中心的建設需要建立在一個前提上,那就是…得有產品啊!不然售後去給誰服務?
隨後劉大郎將五條b級生產線和一條c級生產線的升級設定到了兩個月後,因為核心區不再封閉了。
有了真正的科研人員在,npc一下子就把生產線提高一個檔次,有點不合適,總要有個研發過程。
把這些事情做好之後,劉大郎帶領著星雲科技線下工程專案組,投入到了專櫃和直營店的建設中。
另一邊的張建智卻非常頭疼,透過多方渠道招聘,來星雲科技的應聘者越來越多,卻沒有定下來。
倒不是說所有人都不合格,達到要求的也有,問題是在形象方面,沒有劉大郎要求的古風古韻。
“哎,還是再等等看,先把這些資料發給董事長,讓董事長來決定,看有沒有適合的人選……”
劉大郎收到訊息,仔細看了一遍後,直接撥通了張建智的電話:
“你的眼光也太高了吧?這兩個不是挺合適的?人在哪?你先把她們留下,等我回去了再說!”
張建智:???
“我……行!”
他眼光高?哪裡眼光高了?再看劉大郎給的兩個人選,他陷入了對自己深深的懷疑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