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錢當什麼亂臣賊子

第552章 暫借虎威

裴元連忙讓人將他們迎了進來。蕭韺先是關心了下裴元的傷勢,隨後頗有些唏噓道,“我叔父這一走,也算人走茶涼了,各處都不太給面子。裡裡外外的事情,都照應不上了。”

裴元有些奇怪的問道,“蕭兄怎麼說起這個?”

蕭韺神情有些複雜的說道,“李璋的侄兒李進,已經被安排進旗手衛了,他讓我向千戶致謝。”

裴元想了想,大致有些明白了。

裴元越過蕭韺幫著李璋的侄兒補了實缺,這自然會讓那些原本的蕭黨,覺得蕭家現在靠不住了。

而裴元能委託司禮監掌印陸誾辦事的行為,無疑會讓那些落水狗,產生自己只要緊跟裴元,也是曲線贏家的錯覺。

蕭韺有些無奈,卻也沒有辦法。

裴元對這資訊來了興趣,立刻追問道,“李璋還說別的了嗎?”

蕭韺搖頭,“沒有,就是讓我向你轉達謝意。”

想著當時的情況,又補充了一句,“對了,還說近些日子,就能向千戶當面致謝了。”

近些日子?當面致謝?裴元心中一動,已經有了猜測,八成是李璋已經把信遞給皇后看了。

而且,也向裴元積極表達了,近期就能促成他入宮一行的事情。

雖說之前已經有了判斷,但是皇后在看到那封信之後沒有聲張,這就讓裴元有些鼓舞了。

只要她也心有忌憚,不再那麼高高在上,彼此間就能有交易的基礎。

等到蕭韺離開,排在後面來見的人,就有些讓裴元出乎意料了。

來人竟然是之前的儀制郎中劉滂。

裴元想著自己和這位劉兄的往來,一時有些摸不清頭腦。

雖說自己向他賣了幾個人情,關係也還不錯,但是他一個文官,又是清貴的禮部官員,跑來找自己一個錦衣衛做什麼?好在雲不閒他們那些傷兵已經被挪到其他佛堂裡了,這會兒堂中沒什麼見不得人的東西。

裴元便讓人將劉滂直接請了進來。

劉滂先是慣例的寒暄了幾句,又問了問裴元的傷勢。

得到了裴元“一切都好”的自吹自擂。

劉滂接著就急不可耐的懇求道,“愚兄遇到了一個難處,唯有賢弟能夠解圍,若是賢弟有暇,還望助我一臂之力。”

裴元聽了,就知道李士實的第一步已經成功了,劉滂的職位已經正式調動了。

他裝作不知的疑問道,“主客司?劉兄不是在儀制司嗎?”

劉滂有些尷尬的說道,“就是主客司。之前賢弟向我提了少宗伯有可能會去丁憂的事情,愚兄思來想去,還是決定按照賢弟的意見,先暫避鋒芒,免得在大宗伯面前礙眼。”

“所以前些日子,愚兄得了個機會。就趁機把差事,轉到了主客司。”

劉滂說著的時候,還不時看看裴元。

這本就是裴元的建議,裴元當然不會譏笑劉滂。

再說趨利避害乃是人之本性,裴元一個外人,有什麼好去詬病的。

裴元跳過這個話題,直接問道,“若是劉兄在儀制司,咱們兩家的差事還有些交集,可是劉兄都已經去主客司了,咱們兩家的差事可謂是風馬牛不相及,只怕小弟有心無力啊。”

劉滂連忙道,“賢弟過謙了。愚兄要借的是賢弟的虎威,和賢弟的公事無關。”

裴元有些詫異的詢問道,“這是怎麼說?”

劉滂這才嘆道,“原本愚兄還以為主客司是清閒差事,沒想到才剛剛接手,就出了許多事情。”

說著,劉滂倒苦水一般,向裴元訴說道,“先說那朝鮮使團。”

“去年的時候,他們向天子進獻的表文無禮,因為言語不恭,被禮部駁回。本以為他們會吸取教訓,感念天子恩德,可是沒想到他們不知悔改,這次又惹出事來。”

裴元略一想,大概就知道劉滂先提的那件,應該是歷來就有的“表箋風波”了。

朝鮮雖然稱臣於大明,但是時不時的就喜歡在表文上搞點小動作,想要偷偷的自嗨一下。

那次的事情激怒了禮部,後來被照子哥壓下,只是遣使斥責。

沒想到大明的一時寬容,換來了朝鮮使團的越發亢奮。

裴元問道,“這次他們又如何了?”

劉滂咬牙道,“前日我領他們的使節見天子時,朝鮮使節誤以‘殿下’稱呼當今。當時朝臣皆怒,為兄見出了這等事,也是汗出如雨,彷徨震恐。”

“幸賴天子大度,大笑著緩和道,‘彼乃小邦人,言語有差何足怪!事情才總算是當場沒有鬧開。”

“只是這等事情既然出了,少不得就要有人出來擔責任。”

“愚兄恰恰接手了藩臣朝貢的事情,恰好受到牽連。現在已經有御史上書彈劾了,而且還不知道等到大宗伯和少宗伯從貢院出來後,會怎麼責罰為兄了。”

裴元聽了不由冷笑。

朝鮮作為大明的藩屬國,對大明天子自然應該稱“陛下”,對朝鮮國王稱“殿下”。那使節一句誤會,就使大明與朝鮮亢禮。

要是心性粗疏大大咧咧的,可能就不當回事兒了。

但是歷觀朝鮮以往的舉動,這種在禮制上偷偷摸摸的僭越,早已經屢見不鮮。

這種偷偷摸摸的僭越,或許於大明無損,但是如果能成功一次,就足以讓朝鮮上下暗爽的集體高潮了。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上千年來朝鮮和中原王朝的交往,那就是。

——偷偷摸摸的試探,痛哭流涕的謝罪,下次還敢。

朝鮮國對大明的偷偷摸摸,自然也不止這一次。

單就正德年間,朱厚照剛剛繼位的時候,朝鮮國就整了個大活。

按照慣例,大明有了新的天子,要向藩國派出使臣頒佈正朔。大致就是,通知一下,從明年開始,以後你們就過正德年了,不要再用弘治年號了。

結果朝鮮聽說大明新換了個小皇帝,也不知道哪根筋出了問題。

“國王迎詔,不郊迎,不道跽。”

也就是說,朝鮮國王沒有出城迎接詔書,也沒有跪在道邊等待使者。

這禮貌嗎?這簡直太過無禮了!

隨從出使的翰林侍讀徐穆見馬上要出外交事故,立刻上前援古證今,反覆折辯,最終才讓朝鮮國王的試探縮了回去。

只是這樣的試探,本身就傷到了大明的顏面。結果如何,也不過是在竭力挽救局面罷了。

能夠在挑釁大明後,平平安安的縮回去,更是助長了他們“下次還敢”的氣焰。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