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曹魏便無法再調集資源入關中,往救長安了。
“我大吳若能奪下襄陽還好說,可萬一奪不下呢?
“自己損兵折將,空耗錢糧。
“卻反而助阿斗與諸葛亮拿了長安,不是純純被阿斗與諸葛亮利用了?”
之所以猶豫,便是他對吳軍能否奪下襄陽太有疑慮了。
他一開始的設想,是蜀漢與曹魏至少鷸蚌相爭僵持消耗個三四個月。
最後蜀軍牽扯掉曹魏大部分兵馬糧糧,結果無功而返,而他則可從中漁翁得利。
結果沒曾想,孟達被司馬懿二十日攻勢直接斬首。
更沒曾想,阿斗親征陣斬曹真。
他的計劃一亂再亂。
如今進取襄陽,為阿斗徒作嫁衣的可能性著實不小。
“至尊,曹真雖敗,但長安以西尚有堡壘要塞,沒有一兩個月絕難攻下。
“按時日算,司馬懿此時也應到長安了。
“以司馬懿用兵之奇之勇,蜀主至多不過奪下隴右而已。
“我大吳與蜀國盟好,蜀國孱弱,若能奪下隴右壯其羽翼,必能使得魏朝全力西顧,於我大吳也是有利而無害。
“觀魏朝善統兵者,唯曹真司馬懿二人耳。
“今曹真已死,司馬懿將來必久駐長安。
“若我大吳能奪下襄陽,將來再進取南陽,居於淮水上流,則合肥亦不足為患。”
陸遜作為保守派,雖不願支援孫權舉全國之力,尤其是消耗江東的兵馬錢糧強行與曹魏相抗。
但取下襄陽合肥,以漢水、淮水作為長江防線的緩衝,對於江東來說是絕對有必要的。
孫權看著滔滔江水默然許久。
一直到日落時分,望著江中殘陽倒影被驚濤一下下拍碎,才終於下定決心:“便取襄陽。”
陸遜聞言暗松一氣。
然而還沒等他這氣松完,孫權便語不驚人死不休道:“孤要親征!”
陸遜聞聲愕然。
…
上雒。
司馬懿百騎夜至。
司馬師司馬昭兄弟躡踵出迎。
“阿父,大事不好了!”司馬昭才十八歲,不是沉得住氣的年齡。
“何事驚慌?”司馬懿略一皺眉,對次子的表現有些不滿。
“阿父,張郃死了。”司馬昭見父親皺眉,頓時立正身形,努力平穩氣息。
“張郃死了?!”這次卻是輪到司馬懿為之失態了。
半月前他收到天子詔書,命他速引輕騎到函谷關接駕,勿入雒陽。
另遣別將統大軍速速拔離上庸,留駐武關。
本以為只是關中或隴右敗軍。
結果在函谷關接到天子後才知曉,是曹真死了。
好不容易助天子安撫了朝堂,穩定了雒陽,結果現在張郃又死?!
“何時收到的訊息?為何不遣使報我?”司馬懿深吸一氣,使自己平靜下來。
剛及冠的司馬師上前正色道:
“稟父帥,是三日前的訊息。
“我們那日剛收到父帥調令,於是從武關拔軍入嶢關。
“結果行不十里,就收到了嶢關守將遣使來報。
“說右將軍張郃下隴救關中,入關中後又設計奇襲偽帝劉禪。
“結果幾乎全軍覆沒,唯有偏將軍牛金所領六七千人得脫。”
“到底怎麼回事?”司馬懿一滯。
他料到了張郃可能會因糧草斷絕而下隴,卻萬萬沒料到張郃竟慘敗至此,更是身死。
司馬師於是將這幾日收到的訊息與司馬懿一一道來。
“張郃這廝!”司馬懿聽完幾乎要破口大罵,平復氣息後才對著兩個兒子教育了起來:“奇襲五丈塬之計,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
“但所謂未慮勝先慮敗。
“涉水渡渭,懸軍深入,一旦失敗,便可能死無葬身之地!“雖說他留了萬軍守陳倉,雖說牛金可以在渭水北岸以輕舟浮水送糧至渭南。
“可他怎麼就沒料到南匈奴不可靠?
“怎麼就沒料到諸葛亮會派兵從渭水狹道解圍?“甚至說,把守陳倉的趙雲難道就不會強行解圍?他覺得能靠一萬人馬誘殺趙雲?
“本就被諸葛亮伏擊大敗一場,難道不知軍心不穩?
“依我看他不是沒料到,而根本就是在拿大魏的國運,去賭他一個身後名!”
司馬昭在旁邊聽得愕然。
他一直覺得,張郃的計策成功性很高,之所以敗,偶然性太大。
他同樣沒料到蜀寇竟有辦法說降匈奴。
而火燒浮橋,將蜀寇大軍隔絕在渭北使敵自潰之策,聽起來也頗具可行性,甚至堪稱周密。
畢竟有牛金、毌丘儉率一萬多人襲寨,可運送糧草。
更有令狐愚、夏侯褒六千人馬乘船百艘,在渭水南岸接應,再怎麼想也算是可行之策。
就算奇襲失敗,張郃再引軍退還也不成問題,陳倉有萬人把守,按理也不應有失。
“父帥,今日還收到訊息,說蜀寇已佔據了細柳與高陵,準備兵臨長安。”
司馬懿點點頭:
“我大魏關中騎兵喪盡,蜀寇千騎東奔,安定叛附,必然如此。
“但如此甚好。
“劉禪據五丈塬而守,待諸葛亮大軍下隴,是上計。
“佔據槐裡、武功,與五丈塬守望相助,是中計。
“兵臨長安,是下計。
“若行上計,我但保長安而已,不能破走之。
“若行中計,我可破走之,更可進兵五丈塬,奪佔中洲,在諸葛亮不及下隴前將他逼回塬上。
“然而長安近在眼前而不奪,細柳高陵扼守長安險要糧道而不據。
“這不是連戰連勝,已開始驕矜自伐的劉禪能做到的。
“他知武關道難以運糧,認為我幾萬大軍不能久持,所以才佔據了高陵,想籍此逼我往新豐就食,用高陵拖住我,不過是自以為是。”
司馬師陡然疑惑:“父帥剛不是還說,未戰而先慮敗,難道不應去疏通糧道,先立於不敗之地?”
司馬懿笑了笑:
“我斬孟達不過攜一月之糧,可需要什麼糧道?“劉禪欲以高陵拖延時間,等待諸葛亮下隴來援。
“這是不能知己知彼,錯估了他的形勢,又錯判了我的抉擇。
“此乃下計。
“我破之必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