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昭烈謀主,三興炎漢

第358章 偷彭祖八百壽,孔明延年;開海上絲

交州,蒼梧郡。

群山迭翠,溪水潺潺。

一隊人馬穿行於蜿蜒山道間,為首者羽扇綸巾,正是交州刺史諸葛亮。

雖嶺南溼熱,他卻步履輕健,毫無倦色。

身側張紘撫須笑道:

“使君自到交州,跋山涉水,倒是愈發精神了。”

諸葛亮輕搖羽扇,目視遠山:

“交州多瘴癘,起初確覺腿腳痠軟。”

“然行走既久,反覺氣血通暢,勝過在荊州案牘勞形。”

正言語間,侍從捧來食盒。

張紘揭開蓋子,熱氣蒸騰。

“烏骨雞燉湯,佐以龍眼,最是滋補。”

“……呵呵。”

兩人相視一笑,各自於山石間坐定用膳。

他二人在交州每日探訪民間,積極調和漢蠻矛盾,鼓勵農桑。

一年多來,幾乎走遍了整個蒼梧郡。

無論是本地漢人,亦或者當地土人,無不感念諸葛亮恩德。

稱其為“父母官。”

每日的跋山涉水,使得諸葛亮腿腳愈發有力,血液暢通。

閒暇休息之時,便與張紘一起食用烏骨雞燉湯,佐以龍眼滋補。

正用食間,諸葛亮忽見遠處山坡杏林如雲,金黃果實壓彎枝頭。

不由讚歎:

“此間杏樹竟如此繁茂!”

張紘笑道:

“此皆董奉所植也。”

“乃建安三神醫之一,與華佗、張仲景齊名者。”

諸葛亮聞言肅然,問道:

“可是那位‘杏林春暖’的董君?”

“正是。”

張紘放下竹箸,娓娓道來。

“董君少年時任侯官縣吏,後棄官歸隱,精研醫術。”

“其治病不收錢財,但令愈者栽杏為報。”

“重病五株,輕病一株。”

“積年累月,蔚然成林。”

諸葛亮目光炯炯,搖手一指:

“可是前方那片杏林?”

“不止於此。”

張紘遙指群山,“董君行醫嶺南,處處留杏。”

“夏日果熟,便設草倉,許人以谷易杏。”

“所得穀米,盡數賑濟貧苦、供養行旅。”

“故民間有諺:‘董仙杏熟,飢者得粟’。”

諸葛亮聞之大喜,起身整冠。

“如此仁心聖手,既在本州,豈可不見?你我當速往拜訪。”

二人循小徑深入杏林。

但見古樹參天,杏子累累。

時有山民擔筐採果,見官服而至皆恭敬避讓。

行至林深處,忽見茅舍三楹,柴扉半掩。

來到茅舍前,諸葛亮鄭重拱手道:

“董先生懸壺濟世,活人無數。”

“亮忝為交州刺史,當表朝廷,賜金百鎰,粟千斛,以彰先生仁心。”

那老者抬頭,只見他鬚髮如雪,雙目卻澄澈如嬰。

見來人衣冠,忙拭手相迎:

“使君親臨,蓬蓽生輝。”

“只是美意老朽心領,山野之人,衣食足矣。”

“若有餘財,不若拿去賑濟貧民。”

諸葛亮聞言,眼中敬意更甚。

“先生高義!既如此,亮欲於蒼梧設醫館,廣納良醫,惠澤百姓。”

“願請先生出任館主,不知尊意如何?”

董奉含笑搖頭:

“老朽閒散慣了,如野鶴閒雲,不堪官署約束。”

“館主非官也,”諸葛亮羽扇輕搖,“且先生可知?與君齊名的張機、華佗二位,皆已入朝為醫官。”

“仲景在洛陽設傷寒科,元化在鄴城立外科,活人無算……”

“若得先生加入,那豈非更能醫治萬民乎?”

不待說完,董奉已撫掌大笑。

“既已有張、華二公懸壺朝堂,天下杏林何其幸也!”

“老朽更當逍遙山水,濟些他們顧不得的病人。”

諸葛亮見其意決,遂不再勉強,只無奈嘆道:

“先生真乃世外高人也!”

此時董奉已整衣正冠,來到諸葛亮跟前,深深一揖。

“使君治交州以來,輕徭薄賦,勸課農桑。”

“老朽行醫嶺南,處處聞百姓謳歌。”

“此真乃聖人之政也!”

諸葛亮連忙還禮:

“此乃亮分內之事,何足掛齒。”

董奉直身,執諸葛亮手腕,鄭重說道:

“使君且伸手。”

話落,二指已搭上脈門。

片刻後,發出一聲驚歎:

“六脈調和,氣血充盈!”

“使君養生有道,必享期頤之壽!”

由於諸葛亮在交州這種山地大量跋山涉水,鍛鍊腿力。

每日又服用雞湯、魚蚌等滋養之物,身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健。

董奉之所以提出要給諸葛亮把脈,

就是因為他覺得這樣的好官,應當長命百歲。

不想是他多心了,諸葛亮的身體遠比他想象的要好。

說罷,董奉從懷中取出一卷絹冊。

“此乃老朽畢生所集《導引圖說》,願贈使君。”

“使君按此法子,療養身體。”

“必能偷得彭祖八百之壽。”

要論養生之道,董奉說第二,三國裡沒人敢說第一。

這哥們兒歷史上活了一百一十歲。

就算放在現代社會,那都是極為罕見的存在。

後世猜測,可能有三個原因。

一方面是這哥們兒心態好,沒什麼世俗慾望,所以活得久。

二是因為這哥們兒確實很懂養生,每天都要練氣功。

第三,就是他一生大半時間都是在南方。

尤其是交州、豫章這種山地溝壑、重巒迭嶂之地。

還是那句話,人老腿先老。

只要路走的多,壽命自然就長。

諸葛亮方要道謝,卻見董奉已起身收拾藥囊,不禁問道:

“先生將欲遠行乎?”

“老朽腿腳尚健,”董奉將杏枝為杖,“聞益州多瘴癘,欲往治之。”

一旁張紘聞言色變,急附耳低語:

“使君,益州乃曹操所據。”

“若此神醫為曹所用……恐資敵也。”

“倒不如尋個理由,禁止其出境。”

“只教其留在交州行醫,若使本地百姓受惠。”

“我等亦有政績交差朝廷。”

諸葛亮羽扇一擺,正色道:

“子綱此言差矣!醫者仁術,豈分疆界?”

話落,轉向董奉,從袖中取出一袋銀錢。

“先生遠行,略助盤纏。”

“他日有緣,再聆教誨。”

董奉坦然受之,長揖而別。

諸葛亮親送至官道,目送那道青衫背影漸行漸遠,忽吟道: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張紘卻仍有些不甘,忽然一匹快馬飛奔而來,拜道:

“使君,合浦黃門譯長已至驛館。”

“隨行有波斯胡商、身毒賈客、南洋船主各一人。”

諸葛亮羽扇微頓,眼中精光一閃:

“好!速請至偏廳,備茶果相待。”

漢朝打通西域,開闢了著名的絲綢之路。

事實上,同時期漢朝還有海上絲綢之路。

這條貿易之路,是西漢以來的海貿傳統。

漢代的海上貿易主要是從合浦、徐聞等港口出發,沿中南半島海岸線航行。

向西經馬來半島進入孟加拉灣。

可抵達印度東海岸與斯里蘭卡。

向南,則透過島鏈間的短途航行,與蘇門答臘、爪哇等南洋群島進行貿易。

而主動這條貿易航線的,便是朝廷在港口設立的“黃門譯長”。

但是到了東漢末年,中央權威崩潰,這條貿易航線便逐漸被地方豪族所主導。

而士燮家族憑藉對交州四郡的控制,客觀上維持了這條航線的繁榮。

他們降低稅賦,修繕碼頭,允許外國商人在龍編城進行貿易。

當時的交州市場上,甚至能看到波斯的地毯,印度的棉布,南洋的香料等等。

而中國的銅器、漆器也成箱的被裝上船。

這種貿易規模雖然無法與後世的唐宋相比,但放在3世紀,以及是亞洲獨一檔的存在了。

這種繁華的背後,其實是士燮與各方勢力妥協的結果。

從士燮擔任交趾太守開始。他既不像張魯那樣自稱師君,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權體系。

也不像公孫度那樣割據遼東,自稱遼東侯。

他的策略簡單直接,

不爭霸,不站隊,不折騰。

對內休養生息。

對外始終以漢臣自居,向佔據中央的勢力稱臣。

諸葛亮雖然是朝廷派來的交州刺史,但他只實控了蒼梧郡。

其他州郡依然被士燮的家族所掌控。

士燮名義上仍然向中央稱臣,他承認諸葛亮的刺史地位,明面上服從諸葛亮的領導。

但其實權卻並未交出。

考慮到交州複雜的地形,與不便的交通。

諸葛亮不方便動用武力收回權力。

於是他便轉換思路,希望透過掌控交州的經濟命脈——海上絲綢之路。

由此,來慢慢架空士燮的權力。

偏廳內,沉香嫋嫋。

諸葛亮端坐主位,羽扇輕搖,目光如水般掃過四位異域來客。

黃門譯長陳恭是三代老吏,是為數不多不是靠本地豪族扶持上去的官員。

他鬚髮皆白,身著褪色官袍,率先躬身行禮:

“老朽陳恭,拜見使君。”

波斯商人阿爾達希爾深目高鼻,錦袍上的金線在燭光下閃閃發亮,操著略帶腔調的漢語道:

“薩珊商人阿爾達希爾,向尊貴的刺史致敬。”

身毒商人蘇帕爾瑪膚色如檀,眉間硃砂鮮豔,合十行禮:

“願梵天保佑使君。”

南洋商人吳望雖著漢服,卻束著林邑式頭巾,恭敬長揖:

“小人吳望,三代僑居占城。”

“今得見使君尊顏,實在大慰平生。”

諸葛亮起身還禮:

“諸位遠來辛苦。”

話落,輕擊掌,侍婢魚貫而入。

“亮略備薄酒,聊表心意。”

阿爾達希爾見此,亦拍手,僕從抬進一隻鑲滿寶石的鎏金匣子。

“此乃我國宮廷匠人打造的孔雀開屏香爐,獻給使君把玩。”

蘇帕爾瑪則捧出一尊象牙雕刻的溼婆神像。

“此像經高僧開光,可庇佑官署平安。”

吳望也獻上一整匣龍涎香,並解釋著這東西在南海十分罕見,相當珍貴。

諸葛亮含笑命人收下,轉身對主簿蔣琬吩咐道:

“取蜀錦十匹、漆器一套回贈波斯客。”

“越窯青瓷二十件贈身毒客,另備明前茶餅百斤贈南洋客。”

蔣琬是跟隨諸葛亮南下交州的隨從之一。

主要他完全是諸葛亮提拔起來的,所以選擇了與之共患難。

眾商見狀,俱露驚喜之色。

阿爾達希爾撫摸著光滑的瓷面嘆道:

“這比羅馬人給的價錢便宜三成!”

酒過三巡,阿爾達希爾終於按捺不住,開始步入正題。

“聽聞使君要減海上關稅?不知此事確否?”

諸葛亮羽扇一頓,微微笑道:

“非但要減,還要在蒼梧、合浦二港設番坊。”

“許諸位建倉庫、開商鋪。”

吳望手中酒杯一晃,忙問:

“使君此言當真?”

“自然。”

諸葛亮示意侍從展開地圖,“凡在劃定區域內,關稅十稅其一,另免三年市稅。”

蘇帕爾瑪眼中精光閃動:

“若我等欲僱工開作坊,工人何在?”

諸葛亮笑道:

“本官自會頒佈相關法令。”

“山中俚人、獠人,公等皆可僱傭,月錢不過三百。”

言外之意,只要這些海外商人願意來開設商鋪,建立工坊。

那諸葛亮不僅會出臺相關法律保護,還會為他們提供廉價勞動力。

哪來的廉價勞動力呢?

那自然是生活在本地的土人了。

他們沒文化,有力氣,好忽悠。

與其整天無所事事,倒不如給他們找個活幹兒。

這樣做,還能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定。

蔣琬在旁側,適時補充道:

“使君還會專門設立《保商律》——”

“凡欺詐番商者,枷號三日。”

“劫奪商貨者,流放千里。”

這顯然是維護了海外商人的權益。

古代的華夷思想很重,尤其是在漢朝。

漢人之外的民族,基本上是不配跟漢人一起上桌吃飯的。

海外商人來到交州,也是飽受歧視。

即便士燮鼓勵海外貿易,那也毫不留情的大刀剝削眾人。

要貿易,就得交高額關稅。

要是心情不好,扣你貨物,你都無處申訴去。

怎麼,不樂意?

那行,你可以不和漢人交易。

反正天朝地大物博,不缺你那點東西。

倒是天朝的絲綢、瓷器,賣到羅馬能夠獲百倍利潤。

所以,即便漢人本地官員跋扈,眾海外商人也多會選擇忍讓。

畢竟沒人會跟錢過不去。

蘇帕爾瑪雙手合十,慨嘆道:

“小僧在秣菟羅聽聞,交州新刺史仁德如佛陀再世。”

“今見使君清瘦如竹,果然如此。”

阿爾達希爾更是直接離席拜倒,用漢人的禮儀向諸葛亮行禮。

“使君如此宅心仁厚,小人願在蒼梧建波斯貨棧!”

吳望亦激動地說道:

“我吳氏船隊願專走交州航線!”

諸葛亮滿意地點了點頭,上前一一扶起眾人。

“既如此,三日後諸位可至市舶司簽約。”

市舶司是李翊首創,主要用在幽州,在那裡搞特貿區。

諸葛亮跟了李翊幾年,也學了些教益。

當即如法炮製,也在交州搞個市舶司出來。

於是,又對陳恭說道:

“老譯長熟悉海情,可願出任市舶司丞?”

陳恭老淚縱橫,泣拜道:

“老朽三代為譯,今日得遇明主,敢不效死!”

次日,蒼梧城門張貼告示:

“奉天子詔:新置市舶司於合浦、徐聞二港。”

“凡番商來貿,十稅其一,另納泊船錢三百錢。”

“敢有額外索取者,許商民徑赴刺史府首告,嚴懲不貸!”

告示旁特設木箱,懸鎖加封,上書“投狀箱”三字。

即諸葛亮開設了一個全新的門路,讓即便是普通人,都能夠直接將自己的冤情投到他的衙署裡來。

圍觀的一眾胡商嘖嘖稱奇,他們從未見過如此透明的稅制。

這個諸葛亮果真有些手段門道。

訊息傳至交趾,士燮之弟士壹拍案大怒:

“諸葛亮這是要斷我等財路!”

士武亦隨聲附和:

“海上貿易,向來由我士家掌控。”

“如今諸葛亮另立新規,使得海外胡商都去找他們貿易,而斷絕與我等往來。”

“長次下去,這海上絲路,早晚落入諸葛氏手中。”

“不若陽奉陰違,令我部手下,不遵此令。”

“未知兄長尊意如何?”

眾人目光紛紛落在士燮身上。

他已年過七旬,老成持重。

只見士燮捻鬚微笑: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