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昭烈謀主,三興炎漢

第369章 朕既不殺功臣,更不要功臣行蕭何自

卻說李翊自提出伐吳事宜以來,朝堂上分作兩派。

以張郃、徐晃等中高層軍官為首,以及關興、張苞、趙廣等新興將領等人,紛紛主張滅吳。

因為他們想要更進一步,往上爬。

而以荀諶、羊衜為首的既得利益者,舊貴族勢力,卻擔心滅吳之戰過後。

會有大量的新人憑藉軍功升上來,以此來搶奪他們的利益蛋糕。

搞不好他們這些老登,還得給新人讓路。

所以朝中許多保守派,紛紛以國家初定,不宜大動干戈等理由反對伐吳。

在李翊送走張郃、徐晃等武將後不久,府門還未閉。

管事便又匆匆來報:

“相爺,杜畿、荀諶、劉琰三位大臣求見!”

李翊眉梢微挑,唇角浮現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

“哦?來得倒是快。”

他整了整衣冠,吩咐道:

“請他們三位入內,備茶。”

不多時,杜畿、荀諶、劉琰三人聯袂而至。

面上皆掛著和煦的笑意,拱手行禮:

“深夜叨擾,還望相爺見諒。”

李翊起身相迎,笑容溫潤:

“諸公何出此言?快快請坐。”

眾人落座,侍女奉上清茶,茶香嫋嫋,氤氳在廳堂之間。

劉琰輕抿一口茶,率先開口:

“相爺,今日朝堂之上,伐吳之議紛爭不休。”

“不知相爺對此怎麼看?”

李翊微微一笑,手指輕叩茶盞:

“此事關係重大,陛下自有聖斷。”

“我等臣子,只需盡忠職守便是。”

杜畿目光微閃,緩緩道:

“相爺高風亮節,令人欽佩。”

“只是……”

他略作停頓,“如今國家初定,百廢待興。”

“陛下登基以來,輕徭薄賦,百姓稍得喘息。”

“若此時興兵伐吳,恐非良機啊。”

雖然朝中不少大臣反對伐吳,是害怕新人頂上來,搶奪他們的權益。

但也確實有人,單純出於國家穩定的考量反對此時伐吳。

比如杜畿,他為證有道,一世清名。

他雖然投靠劉備的時間不如簡雍、麋竺這些大元老時間長。

但他在地方的政績十分突出,因為他喜歡不時巡視下屬各縣。

只要發現有孝子、貞婦、順孫,就下令免除他們的徭役。

鼓勵他們好好勞動,好好生活。

在農業生產方面,杜畿更是督促百姓,努力耕織,多養牛馬。

就連養雞養豬養狗這些小事,杜畿都非常關心,定有章程。

在杜畿的努力下,京畿地區的經濟很快就搞上去了。

百姓們辛勤務農,豐衣足食,官府也積蓄了大量的糧草。

在解決了吃飯問題後,杜畿又開始提倡教育。

不僅鼓勵開設學校,還親自擔任教授,傳授儒家經典。

這便與李翊主張的大興教育的政策相合。

靠著傑出的政績,積極迎合朝廷的政策,以及擺正那高度政治正確的端正態度。

沒幾年,杜畿便被提拔為了京兆尹。

相當於是首都市長。

什麼地位自不必多說。

杜畿在朝中的話語權還是比較重的。

如今找上門來,即使是身為內閣首相的李翊也不好怠慢。

劉琰在側,出聲附和杜畿道:

“正是!相爺此前所推‘舉孝廉必取三名寒門’之政。已令地方大族頗有微詞。”

“若再興戰事,地方豪強必生怨懟,恐生變亂。”

李翊神色不變,只是輕輕一嘆:

“諸公所言,倒也不無道理。”

杜畿見李翊似有鬆動,趁勢進言:

“相爺明鑑。”

“如今朝廷正在重整貨幣,興建學校。”

“若再勞師遠征,國庫恐難支撐。”

“一旦戰事拖延,內憂外患,則社稷危矣!”

李翊沉吟片刻,緩緩點頭:

“杜公深謀遠慮,李某受教了。”

荀諶見李翊態度轉和,心中一喜,繼續道:

“相爺乃國之柱石,一言九鼎。”

“若能勸諫陛下暫緩伐吳,實乃社稷之福。”

劉琰亦連忙出聲附和:

“正是正是!相爺威望素著,只需稍加安撫,諸將必不敢違逆。”

李翊端起茶盞,淺飲一口,似在思索。

良久,他展顏一笑:

“諸公拳拳為國之心,李某深感欽佩。”

“既然如此,待明日面聖,我必慎重進言。”

“勸陛下以社稷為重,暫緩伐吳之事。”

杜畿等人聞言大喜,紛紛起身拱手:

“相爺深明大義,實乃朝廷之幸!”

李翊亦起身還禮:

“諸公客氣了,為國分憂,乃臣子本分。”

待送走杜畿一行,李翊負手立於庭中,望著漸沉的夜色,眸中深邃難測。

甄宓不知何時已站在他身後,輕聲道:

“夫君方才所言,可是真心?”

李翊微微一笑:

“夫人以為呢?”

甄宓搖頭:

“夫君素來主張伐吳,豈會因杜畿等人一番話而改變心意?”

李翊低笑一聲:

“知我者,夫人也。”

他轉身望向皇宮方向,緩緩道:

“反對伐吳所慮者,無非是怕伐吳之後,新貴崛起,動搖他們的權位。”

“他們今日前來,既是試探,也是拉攏。”

“拉攏”二字說的巧妙。

事實上,朝中許多大臣的確不理解為什麼李翊會支援伐吳。

畢竟李翊已經位極人臣,封無可封了。

一旦伐吳,李翊是絕不可能參與這場戰事的。

那麼到時候有著滅吳之功的新人上位,肯定也會威脅到李翊在朝中的威望與話語權。

不說直接平替李翊。

但至少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李翊將眾人壓得死死的,沒幾個人敢出聲辯駁。

幾乎就是李翊與劉備的二人轉,李翊提議,劉備拍板。

朝臣完全是氣氛組。

但伐吳之事一旦成功,現有的權力結構肯定會被打破。

按理來說,李翊作為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是最應該維護現有局面的。

伐吳之事,對李家來說,肯定沒多大益處。

反倒有害處,就是容易得罪希望保持現有格局的保守派。

同時,將來新貴們升上來,也不會在讓李氏在朝中搞一言堂了。

但李翊就是這一個怪人。

作為齊漢的頂級門閥,將來極有可能成為全國最大的世家。

他卻在採取打壓世家的一系列措施,政策。

這不是怪人,誰是怪人?

甄宓眸光微閃:

“那夫君方才……”

李翊淡淡道:

“伐吳之事,勢在必行。”

“但若過早暴露意圖,反會激起朝中保守派的全力阻撓。”

“不如先示弱,讓他們放鬆警惕。”

甄宓會意,輕聲道:

“夫君莫非是想……”

李翊頷首,目光幽深:

“明日朝堂之上,自有分曉。”

言罷,又轉身對甄宓笑道:

“趁著還未到就寢時分,夫人不如為為夫撫琴一曲?”

甄宓眸光流轉,抿唇輕笑:

“夫君今日見了這許多人,當真忙完了?”

李翊負手而立,神色悠然:

“該見的人都見了,該說的話也說了,想必不會再有人來打擾。”

甄宓搖了搖頭,輕聲道,“未必。”

話音未落,管事已匆匆趕來:

“相爺,關將軍、張將軍、趙將軍聯袂來訪!”

甄宓“撲哧”一笑,眼波盈盈地望向李翊。

李翊搖頭苦笑,攤手道:

“夫人這嘴,怕是開過光。”

言罷整了整衣冠,“請三位將軍前廳相見。”

關羽、張飛、趙雲三人皆著常服而來。

他們作為開國元勳,已是位極人臣,卻仍對李翊十分恭敬。

一見面,三人齊齊拱手:

“見過先生。”

李翊連忙還禮:

“三位將軍深夜造訪,李某不勝榮幸,快請入座。”

張飛性子最急,剛坐下便拍案道:

“先生!今日朝堂之上,可氣煞俺老張了!”

“伐吳這等好事,竟被那幫酸儒攪和!”

關羽捋須頷首,沉聲道:

“東吳割據已久,已歷三世。”

“若再繼續拖延,恐成尾大不掉之勢。”

趙雲也沉吟道:

“先生白日提議時,我等未立即表態,實因看出陛下似有猶豫……”

李翊執壺為三人斟茶,笑而不語。

張飛急道:

“先生就別賣關子了!您究竟是何主張?”

李翊將茶盞輕輕推至三人面前:

“三位將軍先說說,爾等是何主張?”

“這還用問?”

張飛虎目圓睜,大聲道:

“自然是打!當年吳狗背盟偷襲,害得江陵差點丟了。”

“此仇不共戴天!”

關羽丹鳳眼微眯,“某亦主戰。”

趙雲輕嘆:

“雲雖不忍再見兵戈,然天下分裂愈久,黎民受苦愈深。”

“若使東吳繼續割據,只會使得江淮百姓,更受戰亂之苦。”

“長痛不如短痛,還是早早統一為善。”

李翊眼中精光一閃:

“三位可都想清楚了?當真主戰?”

三人同時起身,抱拳鏗鏘道:

“願隨先生共襄大業!”

關張趙三人,倒沒有那麼多心思。

都盼著天下能夠早日一統。

當然,如果真要伐吳。

他們的兒子肯定也是要上戰場的。

到時候滅吳之功,他們的家族自有其份。

“好,既然諸位都有此意。”

“那麼此事便不難辦了。”

眾人面面相覷,旋即問道:

“先生已有主意了?”

“有了,有你們在便有了主意。”

李翊微微一笑。

……

未央宮內,劉備獨坐宣室,對燭批閱奏章至三更。

忽聞宦侍輕叩殿門,稟報道:

“陛下,李相爺、關將軍、張將軍、趙將軍宮外求見。”

劉備手中筆毫微頓,眉頭輕蹙:

“哦?四人齊至,倒是稀罕。”

他擱下筆,揉了揉酸澀的雙眼,“宣。”

不多時,殿門開處,李翊當先而入。

身後關羽、張飛、趙雲魚貫跟隨。

四人皆著朝服,腰間玉帶在宮燈下泛著溫潤光澤。

“臣等參見陛下。”

李翊率先行禮,聲音清朗如玉石相擊。

劉備抬手虛扶:

“……諸卿平身。”

“你等深夜入宮,可有要事?”

關羽、張飛、趙雲三人齊齊把目光落在李翊身上。

顯然是希望他來開口。

李翊卻先不著急言明來意,反而撫須笑道:

“臣近日聽聞一趣事,特來與陛下分享。”

“哦?什麼趣事?”

劉備眉頭微皺,暗想四人都是朝中位高權重,話語權極大之輩。

深夜造訪,又豈是隻為見一段子而來?

於是,劉備豎起耳朵,仔細聽李翊說的這件趣事。

“……近日說是有位老農養了三頭耕牛,春耕時節卻只用兩頭,留一頭栓在樹下。”

“鄰人問其故,老農道:‘待那兩頭老牛力竭,這頭壯牛正好接替。’”

“結果秋收時,那壯牛因久不耕作,竟連犁都拉不動了。”

殿內一時寂靜。

劉備初時含笑聽著,忽而神色微動,目光在四人面上逡巡:

“諸卿此來,是為伐吳之事罷?”

關羽丹鳳眼微睜,抱拳道:

“陛下明鑑。”

“東吳背信,襲取荊州,此仇不共戴天。”

“今我軍休養數載,兵精糧足,正當一鼓作氣。”

“早早統一江南之地。”

劉備摸著下頷鬍鬚,手指輕叩案几。

“關於伐吳之事,朝中反對之聲極多。”

他環視眾人,“若你四人聯袂而來,朝堂上那些書生之見,倒也不足為慮。”

“故而爾等夤夜入宮,是想要朕的態度罷?”

以李關張趙四人在朝中的威望,如果真要施壓,那朝臣們肯定是反對不了的。

但最終拍板決定的人只有一個,那就是皇帝。

伐吳之事能不能敲定,最終還是須要劉備的首肯。

齊漢滅吳,跟歷史上的西晉滅吳最大的不同就是。

皇帝本人的態度不同。

司馬炎是非常渴望滅吳的。

而劉備則對滅吳一事興致不高。

原因也很簡單,

司馬炎新君登基,天天受賈充等前朝老臣的氣。

希望透過滅吳來樹立威信,提高自己的威望。

而劉備作為開國之君,聲望早已到達頂點。

他倒是壓得住朝中那幫開國老臣,但以阿斗宅心仁厚的性格。

很難玩得過這幫老油條。

何況滅吳之後,又會滋生出大量的新貴。

這些都是劉備需要慎重考慮的事情。

今日四名重臣深夜齊來,劉備心底裡其實多少已經猜到了。

見劉備遲遲不語,張飛終於按捺不住,豹眼圓睜,大聲道:

“兄長!當年您怒鞭督郵時何等豪氣?”

“如今當了皇帝,反倒畏首畏尾!”

“莫非這龍椅坐久了,連當年氣吞萬里的膽魄都消磨盡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