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北美1625

第64章 “勘合”

1627年5月25日,一艘型制不同於西夷的大帆船駛入了珠江口,頓時引來了無數人的目光。

珠江口彙集西江、北江和東江,以及增江、流溪河和譚江等諸多珠江水系,相互溝通,呈放射狀排列水道流入廣闊的南海,徑流大,潮差小。

此時,水面上行駛的船隻眾多,有傳統的福船、廣船和沙船,有富貴商人所乘坐的黑樓船,也有穿行江河之中的鹽船,更有不少西洋制式的蓋倫船、卡拉維納船。

在經過“破浪號”時,往來的船隻驚訝於它的龐大同時,也在紛紛猜測這又是哪個西洋番國不遠萬里,來我大明採買貨物,販殖四方。

然而,當該船行駛至阿孃鞋島(今東莞威遠島)時,正好途徑該地的一艘海上巡檢司巡邏船將其攔了下來,要求登船檢查。

在簡單交涉一番後,“破浪號”非常配合地落下風帆,拋下鐵錨,停駐在河道右側。

巡檢司制度始自五代,盛於宋元。

元因宋制,巡檢司主要作為一種地方捕盜機構而存在,但也有如澎湖巡檢司之類的兼管邊遠地區的特殊形態。

到了明代,衛所是主要的軍事機構,巡檢司通常作為衛所制度的補充,但其隸屬於當地州縣,並非屬於衛所,是地方上一種基層組織,常被簡稱為巡司。

巡檢司一般設於天下要衝之地,負責盤查可疑之人,維護地方治安。按照轄區可分為內陸巡檢司、沿江巡檢司、沿海巡檢司三種。

而沿海巡檢司除維護地方治安,還負有抵禦海寇之責。

洪武二十三年四月丁酉,太祖皇帝下詔:“濱海衛所每百戶置船二艘,巡邏海上盜賊,巡檢司亦如之。”

巡檢司和衛所士兵共同巡邏海上,相互配合和,協同作戰,構成大明海岸防禦的主要軍事力量。

不過,到了如今的天啟年間,巡檢司跟地方衛所一樣,早已崩壞,難堪大用。

且不說憑藉其三五艘小舢板似的戰船根本無法承擔保衛海疆、抵禦海外來敵的責任,怕是連普通的海寇盜匪都不能應付。

平日裡,除了勒索一下沿海漁民外,就是偶爾攔截一些過往商船,打打秋風。

這艘巡檢司的海滄船正遊曳在珠江左岸,“查緝捕盜”,巡檢“不法商船”,彰我大明“軍威”。

從黃埔碼頭一路順水而行,搜檢了幾條漁船和兩艘蒼山船,弄了幾尾鮮魚和些許散碎銀子,並無太多油水讓他們佔。

能在海上跑船的商人,除了寥寥幾個沒甚背景的“憨貨”外,哪個身後不是臥著一尊大神,可不是他們這個小小巡檢司所能得罪的。

到了正午時分,帶隊的副巡檢孫佑壽琢磨著是不是就近找個岸邊漁家,喝點小酒,吃點魚儈,然後糊弄半下午,便返回黃埔交了差事。

卻不想,一艘巨大的三桅帆船從珠江口逆流而上,出現在他們的視線中。

這艘大帆船的體型格外的長,而且幾張風帆巨大無比,襯托著整艘船顯現出別樣的威武壯觀。

嘿,這是來自哪個西洋番國的大船?他們所乘坐的海滄巡船長約七丈五尺(25米),寬約一丈八尺(6米),舵杆高約二丈四尺(8米),舵葉一丈三尺(4.3米),在珠江水面上,雖然比不得那些高大的西洋番船,但也起許多江船和海船來說,並不算小了。

可是,在這艘巨大的帆船面前,他們的海滄巡船宛如稚齡孩童一般,讓人感受到一股強烈的威壓。

當十幾名屬下巡丁看向孫佑壽時,他也僅僅遲疑了半刻鐘,便做出斷然的決定。

攔住它!瞧瞧哪裡來的番人?

還好,這番船比較識趣,在看到巡丁不斷朝它搖旗示意後,很快便落帆下錨,停了下來。

一副從來都沒見過的軟梯從船舷邊放了下來,同時還探出幾個腦袋,好奇地打量著他們。

“爾等來自何方?”孫佑壽攀爬上大船後,稍稍整理了一下褶皺的官服,神色威嚴地看著面前十幾名“番人”。

嘶!怎麼一個個瞧著像是我明人模樣?掃了一圈船上的“番人”後,孫佑壽發現除了部分高鼻深目的夷人外,還有不少漢人面孔的船員。

他們沒有表現出絲毫畏懼害怕的樣子,反而都露出一副好奇的神情,眼睛連眨都不眨地盯著自己。他們是什麼人?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