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北美1625

第410章 庫頁島(一)

黑龍江在奴兒干城至出海口之間的江段,水流速度明顯減緩,河道曲折度也逐漸變大。

這段河道平均水深在4-6米,可通行的航道寬度在200-300米,但存在多個天然沙洲和江心島,尤以奴兒干城(今特林小鎮)附近最為複雜。

在這個時期,未有大型挖泥船清淤的情況下,從入海口直到上游勃利堡,暫時還無法通行大型船隻,僅允許載重量在150-200噸左右的小型槳帆船通航。

當然,若是採用平底帆船的話,則可通行200-300噸的船隻。

蓋因,下游河道還普遍存在河沙淤積現象,如黑水三角洲(今庫爾河三角洲)年淤高10-15厘米,廟街下游約三十公里處,也有大片沙洲群,給通行船隻造成巨大障礙。

在大明永樂、宣德年間,奴兒干都司曾多次組織過官方疏浚,徵調沿河兩岸土著部落,挖掘淤積河沙,清理河道。

但當大明權威不再,而且商貿不通的情況下,便無有人再對河道清淤。

五年前,新華兩艘探索船在駛入黑水時,因為不熟悉水文,便有一艘船擱淺在入海口附近的沙洲,招募了當地數十名費雅喀人,費盡周折才堪堪將之拖出。

隨後,新華人的探索船在沿河上朔時,便格外小心謹慎起來,幾乎是以龜速的方式緩緩前進,並詳細地測量和標定航道。

從黑水入海口至勃利堡,接近一千公里的距離(約980公里),探索船硬是花了四十多天(需要不斷測量水深),方才蹚出了一條較為安全的江上航道。

整段河道的最佳通航期在六月中旬至九月初,這期間江水最豐,可行大船,而且航道也較為寬闊。

不過,黑水出海口附近,沙洲群較多,常年水深在三米以下,船舶行駛,需要萬分謹慎。

1639年8月10日正午,“遠望-3號”的甲板上,船長張耀深眯起眼睛,看著前方逐漸開闊的水域,長舒了一口氣。

“總算過了這鬼門關。“他抹了把額頭的汗水,轉頭對舵手喊道:“保持航向,速度不要超過三節!“

這已經是他們第三次穿越黑水入海口的沙洲群,雖然積累了些經驗,但每年變幻莫測的沙洲仍讓人提心吊膽。

“報告船長,'遠望-4號'發來訊號,他們船底似乎擦到了什麼東西。“瞭望臺上的水手突然喊道。

張耀深心頭一緊,立刻舉起望遠鏡看向後方跟隨的姊妹船。

只見“遠望-4號“的航跡有些歪斜,甲板上的水手正忙著檢查船體。

“減速!發訊號詢問情況!“他下令道。

片刻後,訊號旗傳來回復:輕微擦碰,無大礙,可繼續航行。

張耀深這才稍稍放心,但眉頭依然緊鎖。

因為,船隊駛入庫頁海峽(即韃靼海峽)後,又迎面遇上了濃霧。

乳白色的霧氣包裹著船隻,能見度驟降至不足兩百米。

張耀深不得不下令進一步減速,並派水手到船頭仔細眺望,並隨時敲鐘示警。

這個時節(夏季),北部寒流與南部北上的對馬暖流在此相遇,暖溼氣流遇冷容易凝結成霧,常常會大霧瀰漫,能見度極差。

至傍晚時分,船隊在經過庫頁海峽最為狹窄處後,大霧稍稍減弱,而且海域逐漸變寬,海水也相應變深,使得船隻稍稍加快了一點行程。

8月11日下午,一路相隨的大霧終於散去,撫寧堡(今亞歷山德羅夫斯克市)簡陋的木製碼頭出現在視野中。

張耀深看著岸邊那些低矮的木屋和圍欄,不禁嘆了口氣。

這與北瀛島的那些繁華港口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

說是碼頭,其實不過是幾根粗大的圓木打入岸邊灘塗,上面鋪著粗糙的木板。

十幾個身影正在碼頭上忙碌,為首的中年漢子身材魁梧,臉上留著濃密的鬍鬚--撫寧堡民兵隊長鄭懷遠,一個曾經戰場上廝殺過的遼卒。

“張船頭,路上可還順利?”鄭懷遠的聲音洪亮有力,他大步上前,推開一名土著勞工,主動接過從船上拋來的纜繩,熟練地系在碼頭木樁上,“可有什麼好玩意,順路給俺們撫寧堡帶來?”張耀深跳下踏板,笑著說道:“路上還算順利,至少沒碰上風暴。不過,海峽裡的霧氣比去年要濃多了,我們在五十里外就不得不減速。”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