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頭上陳茜從一開始就看的目瞪口呆,雖然王澤從一開始籌劃準備一直都在他的眼皮底下,可是陳茜一直都沒有看明白王澤到底要準備做什麼。
故事到這裡基本已經鋪墊的差不多了,故事繼續發展,開始濃重講述那西方教:西方教,白虜(白種人)也!與羯胡乃是同種,西方教因西方氣運先天不足,便陰謀竊取我華夏正統之氣運,以浮屠之名傳播四方。
經過東漢百多年的傳播時,因為有昊天上帝(當時叫東皇太一)鎮壓氣運,故而兩漢傳承四百多年才得終結。
可是因為而後昊天上帝的信仰消失,西方教終於竊得大氣運,又陰謀使五胡紛紛入中原禍亂華夏,永嘉之亂二帝蒙冤使得從此華夏偏安於江南不得北返。
因為南朝自東晉南渡以來,向來以華夏正統自居,因此這一番話可謂是說到了滿城百姓的心裡去了。
再加上建康城中百姓多是五胡亂華之時,祖輩被迫南遷於此的,自幼便時時聽到家中老人講起五胡亂華時悽慘情節,故而一聽那羯胡與西方教乃是同種同宗,普通訊徒便開始對浮屠教產生懷疑,平時就不怎麼信的更是惱恨浮屠教門。
再加上之前的白匈奴、、羯胡、白鮮卑人都是白種人,亂華的五胡和也多是靠近白種人的雜胡居多,而這些人對中原百姓的傷害也最大,知道這一段歷史的百姓是便更加惱恨起西方教來。
城下浮屠教的僧眾看到往日用尊敬眼神看著自己的信徒,如今大部竟然用異樣的眼神看著自己,有些鐵桿信徒雖然不信這些,可也不敢再緊緊圍在高僧的周圍。
有一些僧眾見勢不妙,用布包裹住腦袋悄悄溜了回去,慧𣈶看到此情此景想要說什麼,可是心中一陣絞痛竟然直接昏死過去。
城上的陳茜、王澤等人自然不會注意到慧𣈶的情況,可是城下的氣氛逐漸變得利於自己,他們卻是一清二楚的。
陳茜伸出大拇指對王澤佩服的說:“高!真高!實在是高!在下佩服!”王澤和陳端相視一笑,大勢可已!
一直到亥時幕布上的演繹才全部結束,城外道門的諸位掌教早已被陳茜、陳端和王澤邀請到城內就坐。
而留在城外的諸多道士此時皆是人手一本厚厚的《封神演義》,個個愛不釋手的拿在手裡,看著四周百姓渴盼的眼神,都不知道該往哪裡放才算安全。
當城下的百姓覺得心滿意足的準備回家的時候,忽然城頭上又發出一陣尖嘯聲,只見一道光箭劃破天空,緊接著一聲爆裂聲,天空中盛開出一朵五顏六色的花朵。
緊接著數十道光箭又射入天空,繁花似錦間,最中間的一部分煙花形成一個巨大的人形,彷彿是降世天神一般,許多百姓紛紛跪拜起來。
這些煙花可是之前數年間、劉清帶著陳端等諸多徒弟研究許久,加上王澤創立的理學院這些年的研究成果,裡面加入了各種的金屬顆粒才有瞭如今這種效果。
馮僕覺得自己從來沒有經歷過今天這般精彩的情節,他興奮的跟王澤說:“大兄,我也要一部《封神演義》拿回去給阿母看,我還要將今天的故事說給阿母聽!”
王澤看著眼前的這個小弟,對他不顧城外十幾萬僧眾的圍城,一直對自己不離不棄十分感動。
拍了拍馮僕的肩膀,王澤笑著說:“何止給你一部《封神演義》,就連那皮影我也給你一套,不過只是小得多的那種!”
之前在幕布上投影的皮影是專門製作的大皮影,之前在濟州島曾經演過兩次,只是沒有那幾個熱氣球而已,所以陳端才會一看就知道是怎麼回事。
馮僕歡喜拉著王澤的手大笑道:“太好了,這樣我還可以讓阿母看到這會動的小人了!”
程雪瑩和朱青青也是一臉笑意的看著王澤,朱青青開口道:“我就知道大郎肯定有辦法的!”
陳茜這時和諸多掌教也來到王澤面前,陳茜哈哈笑著伸出大拇指道:“今日真是大開眼界吶,高,真高!”
戴蒙之和其他幾位掌教也是以驚奇的眼神看著王澤,當年武當山有名的老神仙劉清,毅然決定帶著門人弟子去投奔當時還聲名不顯的王澤,讓當時南朝的諸多道門疑惑不已。
隨後數年劉清等人更是音信全無,這些道門掌教便逐漸忘記,可是從去年夏天開始在齊州的幾次大捷,王澤的名字迅速傳遍天下,他們也知道了正在三齊迅速傳播的昊天上帝教就是劉清所創。
要不是後來王澤老爹王勇在三齊滅佛的事情被浮屠教門大肆宣揚,可以說王澤的名字可以說要比王勇響亮的多。
看來以後要和王澤多多接觸一下,說不定也是自己門派一個崛起的機會,這些人還不知道劉清和王澤之間的關係,只是以為還和南朝的朝廷和浮屠教的關係一樣。
戴蒙之呵呵笑道:“今晚雖然只有圍住正門的百姓看到了影像,可是正門的人數也最多,足足有七八萬人,再加上後面其他幾門的百姓紛紛湧來,也有十萬多人聽到了故事,正是我道門大顯神威之時呀!”
南天師道掌教王延擔憂道:“可正因為如此才更要小心浮屠教門的反撲呀,須知天底下在沒有他們不要麵皮的,舌綻蓮花間便可顛倒是非黑白,萬萬大意不得!”
“諸位掌教所言有理,不過這浮屠教還不放在我家君侯眼裡,今日還要感謝諸位掌教的聲援!”陳端開口了。
陳端雖然比這些掌教年輕,可是因為劉清的輩分太高,相較起來戴蒙之還要喚陳端一聲師叔,所以陳端一開口諸位掌教都安靜下來。
看著諸位掌教一眼,陳端把目光投向王澤:“小郎君,從今天開始萬萬不可獨自外出,二位小娘也呆在小郎君身邊,不然恐有白龍魚服之事再演!”
場內不管是諸位掌教還是陳茜、韓子高甚至是最小的馮僕都是頻頻點頭,一臉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