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門閥

第91章 建立班底(1)

他們甚至沒有改變任何事情。

他們曾經揮舞起屠刀,屠戮無數豪強的郡縣,在他們卸任後,不過三五年,豪強們捲土重來。

他們曾經的政績,那些歡騰的百姓,那些‘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民風,轉瞬之間消失無蹤。

與之相比的,則是兒寬的治理方式。

兒寬當年擔任左內史(現京兆尹)時,作為一個儒家大臣,他表現的根本不像歷史上出現其他儒臣。

他就任的第一天,不是去內史衙門上班。

而是帶著家臣和僕役,風塵僕僕的前往治下十二縣巡查。

他穿縣過鄉,去田間地頭與鄉中三老,地方名士以及官員交談。

詢問他們地方的地理、環境、水土、風俗。

整整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他走訪了治下的每一個鄉亭。

然後,他回到長安,立刻上書,請求開鑿六輔渠。

就這一件事情,他立刻收穫了治下十二縣的民心。

不拘階級、貧富,人人以為兒寬是西門豹一般的人物。

兒寬當年究竟何等得民心?

史書和原主的記憶,都明明白白的告訴了張越。

據說,當年,國家對外用兵,軍費吃緊,天子於是要求各地加緊徵收賦稅。

兒寬卻擔心百姓生計,依然如往常一般,耐著性子,一個鄉一個鄉的收,以此確保百姓的負擔在合理範圍之內。

於是,皇帝震怒,坊間有訊息說,兒內史要被罷官了。

訊息傳出去,整個左內史治下十二縣百姓都激動了起來。

幾乎沒有人組織,十二縣的百姓就自發的挑著糧食,帶著錢帛,來到了長安城,在左內史衙門門口排起長隊。

不過三天時間,整個左內史治下的賦稅全部徵收完畢。

而且,無論是數量還是速度,全國第一。

兒寬因此拜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但張越看重的卻不是兒寬這樣做帶來的好名聲。

而是兒寬這樣做了以後,儒家在關中的發展。

在兒寬為左內史前,關中的儒生數量,一直不如法家和黃老學派。

而在兒寬擔任左內史六年後,關中儒生數量反超了法家。

因為,地方豪強和地方的宿老們都覺得,儒家很不錯。

至少比起法家那些糙貨強多了!

張越很明白,若是想要自己的主張和理念被人接受,並且成為‘普世價值’。

不僅僅得有皇室背書,還得有天下人,主要是作為統治階級主力的地主階級認同。

不然就不可能成功!

儒家為何能獨霸中國兩千年?

除了儒家思想為統治者所接受外,最大的原因,就是儒家與地主階級,捆綁在一起了。

甭管是公羊學派,還是穀梁學派,還是思孟學派。

或者他們的徒子徒孫,理學、心學、泰州學派。

幾乎所有的成員,都來自地主階級。

哪怕偶有寒門士子透過科舉混了進去,很快,這些寒門士子的家族也變成了地主。

所以,不管怎樣改朝換代,無論是誰坐天下。

哪怕蒙元滿清,儒家的地位始終不曾變動。

也沒有人能變動!

只是……

兒寬的道路遠比鹹宣等人的道路要艱難、辛苦。

鹹宣等人的成功,是可以簡單複製的。

而兒寬的道路,不僅僅需要自身有能力,還得有一大幫志同道合的文士、官吏輔佐和協助。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