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

第1399章 運籌帷幄

淮安府。

起明朝起漕運以來,這裡是天下最繁華之地。

此乃漕運總督,漕運總兵駐地。

由南北上的漕船到達淮安後,先要在此接受漕臺衙門的盤查,千萬艘糧船的船工水手、漕運官兵在此停留。

同時南來北往的商人在此進行貨物交易,漕船在此卸貨或者載貨。另外城中還設常盈倉兩處、常平倉兩處、預備倉三處、莊倉五處,作為漕糧儲備之用。

每到了漕運旺季,城外碼頭皆是腳伕販夫,貨物堆滿碼頭,城內鱗次櫛比的店肆酒樓,市不以夜息。

但這樣繁華之下,卻由極大的腐敗醞釀而生。

當時由四石米完一石漕米之說,也就是朝廷至少要花費一千六百萬石糧食,才能辦出這每年四百萬漕糧。

首先是辦漕的州縣官員貪汙。

其次是種種漕規,每經一縣盤剝一道,過淮時,有淮規,抵京,有通規,交倉,有倉規,過壩,有壩規,通閘,有閘規。

到了清朝光緒年間買洋船火輪,由河漕改為海漕,並僱商人經辦,朝廷竟每年節約了一千萬兩辦漕銀。

可即便如此,仍抵不過漕運派的強大能量,清朝最後又從海運回到了漕運的路線上。

一直到了庚子賠款時,清朝實在無錢可用,才正式廢除了漕運。

現在的淮安城內,因漕運利益帶來的一等畸形繁榮。

這是在沿河州縣身上敲骨吸髓而帶來的。路上漕員官轎往來,儀仗幾乎如欽差大吏,飯肆酒樓里正通宵達旦擺著酒宴,穿戴綢衫的商人們透過掮客結交辦漕官員,也有一擲千金的貴公子摟著衣著綺麗的女子飲酒聯詩。

一場酒宴過去,下一桌隨即擺上,至於吃不完的飯菜隨手倒去,引得一堆乞丐爭搶。

酒香食香揉合成一等糜爛之臭,飄散在淮安城內。

當顧憲成抵至淮安時,所見所聞的就是這樣一幕。

他坐著一輛驢車抵至淮安漕運總督衙門時,已是傍晚。

他投文給門吏稱要見漕運總督,門吏看他一介布衣,仍口氣甚大的樣子有些不屑,但為了慎重起見還是試著稟告了。

沒料到不一會兒,一位漕督的師爺親自出門迎接。

顧憲成被迎至總督府內,李三才親自作陪開席。

顧憲成一坐下,但見席面上不過三四道菜餚,而且盡是素菜,不由微微一笑。

眾所周知這漕河總督乃天下第一富得流油的差事,李三才此舉是故意在自己面前裝清廉。

但顧憲成不以為意,坐下後與李三才高談闊論。

顧憲成道:“前一陣吾路過蘇州,認識一個叫陸二的商賈,他在蘇州一帶往來販運燈草過活。”

“這陸二的燈草不過八兩銀子,一路經過地方好幾處抽他的稅,抽走的銀子已用去了四兩。這船走到青山,索稅的又至,陸二囊中已空,計無所出,最後取燈草上岸,一把火燒之。”

“這礦監稅使之害如斯矣。”

李三才聞言嘆道:“叔時所言極是,滿朝官員上疏言廢除礦監稅使者不知多少,奈何聖上就是不聽。聽聞前一段,林侯官上疏直言,甚至因此辭相。”

顧憲成聞言笑了笑道:“莫非淮督還以為今日之林侯官,還是當初上疏死諫天子的林侯官了。”

“哦?叔時這是何意?”

顧憲成道:“人是會變的,天下苦礦稅久矣,但說來說去都是幾個小臣在作出頭鳥。他們在天子面前又有多少斤兩。”

“至於真正可為出頭鳥的廟堂諸公,他們早已被功名利祿所籠絡。這天子一安撫,林侯官又回閣任職,可見其言並非真心。”

李三才嘆道:“嘉靖大禮儀時,楊文襄(楊一清)為天子起復入閣,路經拜會劉文靖(劉健)。”

“劉文靖斥其,公無法甘於澹泊,被時局所誘,他日王上(嘉靖)輕視我們這些人,這個先例就從你而始了。”

“你說這滿朝諸公之中,又有哪個真正能為百姓做主呢?”

顧憲成道:“是啊,林侯官再如何,也不敢真正反對天子。這天下間,恐怕唯有淮督與我二人看得清他的真面目,其他人甚至連鄒,趙二公這樣的大賢都被其所惑了。”

“這也是我為何一直推舉公入閣之故。”

李三才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可是淮督可知道,天子這一次欲啟用公之恩師入閣?”

李三才聞言神色一變:“此事當真?”

顧憲成點了點頭道:“千真萬確,乃鄒公親口所言,他還派人至太倉查實了。”

李三才面色有些凝重。

但見顧憲成道:“我之前與鄒,趙二公言過,趙蘭溪,沈四明不過木偶,朱山陰,張新建不過嬰兒而已,唯獨林侯官可慮也。”

“然而林侯官再如何,也是反對礦監稅使的,若非他在位,東宮也是遲遲不立。而他如今能晏然安於其位者,全賴王太倉不出也,若王太倉出山,不僅礦稅之事永無廢止之日,我等因國本事被罪諸公,也唯有林林相望,再無東山之日了。”

當年三王並封之事後,王錫爵對顧憲成,趙南星這一片反對他的官員‘大殺特殺’,被貶了不知多少官員。

現在東宮已立,顧憲成這樣自詡為‘勸進有功’,‘擎天保駕’之臣,將來就等著朝廷頒發軍功章了,可一旦王錫爵重新入閣,他們就徹底涼涼了。

李三才聞言沒有言語,一邊是一直對他不惜餘力提攜的恩師,一邊是顧憲成為首的兩百餘名因爭國本而被罷的官員,以及將來的天子。

這道題如何選?

答案已經是很顯然。

李三才肅然道:“本督還有一位貴客,明日再設宴與叔時相聊。”

顧憲成笑了笑,臉上沒有失落之色,他相信自己已是說動李三才了。

次日,李三才再度宴請顧憲成。

但見席上菜餚上百道,山珍海味,猴腦熊掌皆有,可謂水陸畢陳。

顧憲成不由詫異問道:“公何故由勤儉之極,一夜間至奢華之極?”

李三才灑然大笑道:“此乃偶然耳,昨日府上沒準備,故而寥寥數菜,今日偶有,因此羅列至此,叔時既是巧遇,咱們也湊巧食之。”

顧憲成聞言大笑:“道甫,真坦蕩之大丈夫也。”

當下二人坐下。

酒過三巡,李三才道:“叔時辦這麼大的書院,想來所難者必是籌款之事,我這裡有兩萬兩銀子,叔時拿去辦學,也算李某為天下讀書人略盡綿薄之力。”

換了其他方式,顧憲成決不肯收這錢,但說起為東林書院辦學,顧憲成倒是接受了。他當即道:“既是淮督如此盛情,顧某卻之不恭,在此先替書院五千孔孟弟子謝過了。”

李三才撫須大笑,頓了頓他言道:“叔時,實言相告,吾非廉也。”

顧憲成當然明白,李三才以私人名義拿出兩萬兩來贊助東林書院怎麼會是個清官呢?

李三才嘆道:“此乃陋習之所至,你知道每年漕運過淮陋有多少嗎?其中積歇又有多少?攤派又有多少?吏書又有多少?投文過堂又有多少?”

顧憲成明白,這積歇,又稱積年歇家,是過淮漕船之保人,代替漕丁與漕運衙門打交道的人。

攤派,就是漕運衙門的開支,攤派至漕船上。

吏書,是過淮呈文必須有漕運衙門書吏經手代為書寫,這必須給錢。

投文過堂,過淮文書經手的官員人各一份好處。

李三才道:“積弊所至,這錢即便吾不收,但也漏不到百姓那去,前任漕督付知遠何等清廉,也僅能自持。”

“這漕河沿岸,幾千名官吏,幾萬名漕丁,幾十萬百姓都仰賴這一條河為生,林侯官說要以海漕取代河漕可乎?一旦朝廷不養著這些人,明日就會有人揭竿而起!朝廷之上又有誰能擔待得起這個責任?他林侯官能嗎?”

顧憲成道:“那麼依淮督之意?”

“林侯官主張廢除礦稅,我漕運官員無不贊成,但繼續加碼海漕不可。若林侯官能答允以後主政不提此事,我李三才將率兩淮官員聯名上奏天子廢除礦稅。”

顧憲成聞言心底冷笑,李三才的話大義凜然,但其實還是意在林延潮能汲引他入閣。

“除此之外,我可以給林侯官,及顧兄一份大禮。”

“哦?”

但見李三才撫須道:“昨日我言還有貴客,並非虛言。

我恩師……不,王太倉派其僕從進京路過淮安,此人與我相熟,故而我要款待他喝一頓酒,吃一頓飯。”

顧憲成微微冷笑,李三才真是能伏低做小,身為天下最有權勢的總督,居然連王錫爵家一個僕人都需如此親自款待。

“我與他相聊,得知他懷揣著恩師與天子的一封密信連夜進京。”

顧憲成神色一變。

但見李三才舉重若輕地道:“我得知此事,故意與他飲酒,將他灌醉之後,取來密信一觀,且抄錄下來。”

說完李三才從袖中取出一張紙來道:“信中寫著什麼,盡在此紙中了,此人什麼都不知道,酒醒後今晨已是進京。”

顧憲成聞此大喜,欲取信一看,卻見李三才反掌將紙按住。

顧憲成看了李三才一眼道:“若是淮督能阻王太倉出山,豈非社稷第一功哉?”

李三才聞言這才放開了手,眼眶裡竟有幾分溼潤。

十餘日後,這一封王錫爵與天子的書信已在京中各個官員手裡流傳。

裡面有這樣一句話,天子對於言官彈劾批評奏章煩不甚煩。

王錫爵在信中這樣寫‘上於章奏一概留中,特鄙夷之如禽鳥之音’。

也就是天子對於這樣奏章一律留中,不要理睬,當作鳥叫就好了。

此信一出,頓時滿朝一片譁然。

特別是那些官員,無論當過言官,還是曾經擔任過言官的,罵過天子,還是沒罵過天子的,就如同被人捅了一刀般,眾人一起大罵王錫爵混賬!

而於此同時,林延潮也收到了鄒元標,顧憲成的來信。

卻說林顧二人絕交十年來,林延潮曾給顧憲成寫了十幾封信都石沉大海,但這一次顧憲成居然給林延潮寫信了。

對林延潮而言,簡直太陽從西邊出來了。

能讓顧憲成破天荒給林延潮寫信,只因為一個人……李三才。

面對李三才出賣王錫爵的事,著實令林延潮有些感慨。

在利益面前,果真節操什麼都是不存在的。

當年王錫爵對李三才這個弟子喜愛得不得了,幾次在同僚面前稱讚,老夫生平最得意的弟子就是此子了。

對於王錫爵這樣的君子,能夠說這樣的話,已是很難了。

他對李三才的提攜,不僅是口上說說,當年番薯之功從林延潮這拿來讓給了李三才,還一路栽培他至淮督任上。就算申時行當年栽培林延潮都遠遠沒到這個份上。

當然李三才也不是白給,每一任為官都有稱道的地方,也印證了王錫爵的眼光。

當然最後李三才還是出賣了王錫爵。

顧憲成信中所言,李三才此舉等於為林延潮掃清了心腹之患,故而在河漕海漕之間,朝廷必須放棄對海漕扶持,同時將來增補閣臣人選,必須優先考慮此人。

林延潮聞此不由置之一笑。

再看鄒元標來信也是大力舉薦李三才。

但是當初王錫爵支援李三才時,林延潮對此人還忌憚三分。現在出了這樣的事,李三才已是不足為慮了。

官場上對出賣座主的官員是怎麼樣一個看法,這樣野心勃勃之輩,入閣後自己豈能與他相安的,這些不用多說。

至於河漕,林延潮是這樣看的。

現在河漕這攤子就如同一潭死水,面對這潭死水,自己親自下場去攪動,想要帶動全域性,只能連你一起帶進溝裡。

要破局,必須用外力打破於此,為死水中注入新水。

當初提出海漕,即是興海貿,也是為了革除漕弊。用來外力來打破僵局,合起來說也是為了通商惠工。

這幾年梅家為首的海商不僅得海漕之利,現在連倭人朝鮮,也開貢道從海上與他們往來,現在稱得上財雄勢厚。去年天子萬壽,宮裡沒錢,也是由梅家這些皇家海商出錢出力,這才辦得熱熱鬧鬧,討得天子高興。

李三才若錯估了這一點,想以河漕事來與自己發難,不用自己動手,也有人會出手好好教育他一番。

於是林延潮寫信給顧憲成。

信中林延潮言道:“漕運幾十萬百姓衣食,吾豈不知,然與大明六千萬子民相較,孰輕孰重……”

林延潮向顧憲成言,自己確實有以海漕廢除河漕之意,既是看在河督與你顧兄的面子,此事可以暫緩一二。

但漕運之弊,李三才必須出手革除,如此自己才可以暫時不擴大海漕的漕額。

沒錯,林延潮從沒有真要廢除河漕,全部仰仗於海漕的打算。

最重要是沈一貫反對此事,如此內閣無法達成一致意見。

於是林延潮責令李三才從數點革除漕弊。

若是李三才真正整治漕運有功,固然是好,若是不行,自己也算是仁至義盡了。

而寫信給顧憲成一個月後,林延潮晉為文華殿大學士。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