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我為王

第85章 中原有菽

“你平日得多和井學一學,他那一兩隻是野人氓隸中選拔出的更卒,身份卑微,不以勇猛著稱,卻因為配合得當,所以屢屢可以取勝!”

田賁羞愧難當,口中應諾,而井被誇了一通,卻沒什麼得意之色,只是低頭自謙。

羊舌戎,穆夏,虞喜等人也拱手受教。

王孫期默默地聽著無恤此言,不由得暗暗點頭,心道君子知兵御眾之法又更進一步了。

這一會功夫,觀看蹴鞠的里胥、國人們也圍攏了過來,因為無恤方歸,便紛紛說這兩天菽豆成熟,要去採摘來獻予君子,請他品嚐。

正如詩經所言:“中原有菽,小民採之”。菽,也就是後世的大豆,遍佈諸夏,位列五穀之一。

目前菽的吃法,一是蒸成菽飯,能嚼到你嘴巴痠痛;二是搗碎,細火熬成菽羹;三是舂細,和水捏成餅狀,貼在爐灶邊烘熟。

這東西雖然營養是不錯,但無論如何加工,總是粗糙難以下嚥。大豆曰菽,豆苗曰藿,菽水藜藿、啜菽飲水,被認為是十分節儉清貧的生活。目前,成邑的多數野人,甚至部分國人仍然在過著這種日子。

國人們喜滋滋地說道:“雖不知君子讓吾等在麥田裡混種菽豆是何緣由,但效果極佳,長勢驚人啊!”

趙無恤含笑不語,只是讓他們以後繼續如此保持。他之所以讓民眾們將菽豆和麥子混種,卻是因為菽豆科植物有獨特的固氮作用,這可是初中生物常識。混種後,田裡就相當於多了一些固氮器,後世的麥豆間作也是一項提高作物產量的好方法,不過菽豆增產,則是因為代田法的效果了。

但無恤並不就此滿足,他認為,菽豆的產量還可以進一步提高。因為他在閱讀的典史中看到過這麼一句:“齊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蔥與戎菽,布之天下”。

一百多年前齊桓公越過燕國,北上征伐山戎時,帶回來了一種戎地菽豆,顆大粒圓,十分可口,而且一畝產量是夏菽的兩到三倍。桓公之卿管仲對它十分重視,為此還隆重地派人帶去魯國,向周公之廟進獻此物,作為兩國友好的見證。

山戎位於碣石以東,遼東遼西一帶,所以那戎菽,或許就是後世的東北大豆?

不過,那條記載中“布之天下”一說顯然是不靠譜的,因為趙無恤特地在新絳、下宮問過,都沒有這種優良品種,可見這時代農作物和科技傳播的緩慢。他決定,等再去新絳北市時,可要找幾個齊、魯商人,委託他們買進一些戎菽種子。

這玩意就算不用來吃,用作榨油也是挺好的。

望著殷切地看著他的國人們,趙無恤自然也拱手感謝他們的好意,但卻婉拒了實物。

“二三子若是有心,明早便帶著一些去殼清洗過的菽豆來鄉寺處,無恤還有份大禮要送予諸位。”

眾人面面相覷,卻也對無恤所說的“大禮”十分好奇,聰明人已經猜到了。

“莫不是君子前些天離開前,囑咐匠人採石打造的那些物件?不知道有何妙用?”

勾起了眾人心中的興趣後,無恤卻不點破,徑自帶著趙廣德等人回了鄉寺。

……

求收藏,求推薦……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