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重生朱由崧

第2章 朝堂亂鬥

文官集團和皇權的鬥爭,從朱元璋坐上皇位開始就沒有停止過。

明初的洪武大帝和永樂大帝是靠手中大刀片子起家的,鎮得住場子,對付手下的文臣,那是想搞誰就搞誰,當時的文官們只能在他倆腳下瑟瑟發抖。

到了後面的大明皇帝就越來越不行了,而明朝文官權力,在“三楊”時期慢慢的達到了巔峰。

英宗朱祁鎮第一次上位時才九歲,由張太皇太后垂簾聽政,可惜張太皇太后不是漢代呂雉,更不是唐代武則天,玩權術根本玩不過當時的內閣三楊。

就這樣,原本許多屬於皇帝的權力,被“三楊”一點一點從朱祁鎮這個年幼的皇帝手中抽走。

朱祁鎮長大後,為了擺脫內閣的控制,奪回皇權,決定御駕親征瓦剌。

結果慘遭失敗,數十萬明朝精銳折戟沉沙,數百武勳陣亡,幾乎葬送了大明的所有精銳部隊。

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明朝由盛走向衰亡的轉折點,連皇帝朱祁鎮都被抓了。

朱由崧一個傀儡皇帝想憑一張中旨詔書就拿回人事任免權,內閣大臣怎麼可能如他所願。

於是東林黨這幫內閣大臣不幹了,朝中其他大臣不幹了,整個文官集團也不幹了。

要知道這可是幾代人費盡心思,折騰了近百年才搞出的這麼一套東西。

現在你朱由崧竟不找我們商量,沒經過我們內閣同意就想給人升官,這怎麼可以。

內閣大臣姜曰廣帶頭上奏:“王者爵人於朝,與人共之,祖宗會推之典,所以行萬世無弊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作為一個英明的君主,在選拔官員時,要和大臣們商量,不能由你皇帝個人喜好說了算,我們應該遵守“會推”這個完美的祖制。

同時告訴朱由崧,你這樣隨便破壞祖制,那是不孝。

其實可以直白的理解大臣們的意思:朱由崧,你這想要重新洗牌,做夢呢!

大臣們的這番作派,讓朱由崧牛脾氣也上來了,再次下發中旨,當然很快又被內閣駁回。

對於一個帝國的最高統治者而言,朱由崧表示:不掌權,毋寧死!

由是朱由崧和內閣為了這份中旨,開始了長達一個多月的拉鋸戰。

最終朱由崧的這份執著精神取得了勝利,張有益憑著朱由崧的中旨詔書當上了戶部尚書。

朱由崧意識到這幫大臣太強悍,自己這個皇帝太軟,幾乎沒事幹,他不想擺爛,所以要改變這種勢態。

朱由崧結合了他堂弟崇禎上吊的經驗,明白這些大臣很會忽悠。自己手中必須要有一把武器制衡他們。

於是朱由崧又頒佈了一道旨意,準備恢復東廠和重建錦衣衛。

這下子群臣炸了鍋。

這怎麼可以!

好你個朱由崧,這是要給我們頭上套個緊箍咒,你這樣讓我們以後怎麼浪。

大臣們堅決反對,馬士英也態度強硬的提了反對意見,朱由崧幾乎遭到了全朝官員的口水。

東林黨本來就很不待見朱由崧,現在發現朱由崧上位後,不但重用奸臣馬士英,還提拔閹黨餘孽阮大鋮。

而且在我們江南東林黨的地盤,一個外來逃難藩王讓你當了皇帝,還敢公開和我們對著幹,玩命磕,簡直就是不要太過分了。

東林黨一幫人表示抗議:既然你如此不識相,這麼難伺候,老子們不和你玩了。

很快東林黨的姜曰廣、劉宗周等一些大佬們都辭職不幹了。

~~~

朱小崧揉著腦門子,融合記憶讓他有些發昏,回顧完了腦海中的資訊後,對朱由崧很是同情。

從朱由崧上位這幾個月做的事來看,縱使不是明君,但絕對不會歷史上評價的那麼昏庸。

而且他的政治手腕還是相當不錯的,他剛到應天府不是匆匆繼位,而是帶領群臣拜謁孝陵。

朱由崧給了很多有功於大明的忠臣良將封號,並特意拜謁了懿文太子朱標的寢陵,然後沉痛悼念崇禎,給崇禎諡號為“烈”。

同時又追封朱允文為惠宗,朱祁鈺為代宗,當然順便也把自己的爹封了皇帝。

像朱允文和和朱祁鈺這兩人是不被歷代明皇承認的,朱由崧給予追封,是儘可能的先把各方團結一起。

為了穩住大局,朱由崧不計個人恩怨,任用了一大批東林黨文人。

後來許多東林黨大佬辭官不幹,阮大鋮借用“順逆案”想要清洗在朝的東林黨,朱由崧都盡力維持朝堂平衡,只是象徵性處罰了三個官員而已。

為什麼後人對他評價這麼差,無非是成者王,敗者寇而已。

整個長達近半個世紀的南明,幾任皇帝,在滿清幾百年的正史中,都是不承認不存在的王朝。

至於朱由崧為什麼一上位,就急匆匆的選秀,每晚勤快的和秀女姐姐們玩著各種姿勢遊戲,連身體不顧嗑藥也要加班加點。

那是因為他三十七歲了都還沒子嗣後代。

在這個年代,三十七歲都能當爺爺了,而朱由崧身為皇帝卻沒有子嗣,這是會直接影響他統治地位的。

可是朱由崧的努力沒有換來朝臣的擁護,馬士英和阮大鋮眼界狹窄,不顧大局,只會為了鞏固自身權利和東林黨鬥個不停。

而老朱家優待了數百年的一群讀書人,東林黨那幫道德君子給予朱由崧的不是指點,反而更多的是指指點點。

東林黨那幫文人用道德作為武器,而馬阮一派則針鋒相對廣結黨羽,朝堂上一片混亂,哪有時間去應對即將南下的滿清。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