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重生朱由崧

第400章 胥吏的發現

新任戶房司吏黃崇文端坐在案前,目光如刀,審視著桌案上兩本截然不同的魚鱗冊。

左邊那本泛黃的萬曆舊冊,紙張早已褪色,墨跡斑駁處隱約可見“周氏義莊寄田”字樣;右邊則是簇新的弘光官冊,桑皮紙上密密麻麻爬滿了阿拉伯數字,每一筆都像是新朝新政的烙印。

黃崇文原本只是個出身低微的胥吏,世代在衙門裡做些抄寫跑腿的雜活,連正經的官身都算不上。然而,自從朝廷開設南京新學,從各地選拔精明能幹的吏員加以培訓後,他的命運便徹底改變了。如今,他不再是那個任人驅使的小吏,而是朝廷派往錢塘縣負責清丈田地的司吏,手中握著的,是足以讓地方豪紳寢食難安的權力。

像他這樣從南京新學出來的官吏,如今遍佈各州縣。他們職位雖低,卻是新政推行的關鍵。

而用阿拉伯數字記錄田契,更是他們獨有的手段——這些數字遠比漢字簡潔,即便是地方上的老吏,一時也難以摸透其中門道。

黃崇文的右手緊緊攥著一枚銀元,指腹輕輕摩挲著邊緣的齒痕。

這枚銀元是他在南京受訓結業時領取的俸祿,邊緣清晰地刻著“弘光四年”的銘文。

每當他心中忐忑時,便習慣性地摩挲這枚銀元,彷彿能從冰冷的金屬上汲取一絲安定。

他長舒一口氣,清丈工作已基本完成,只等上面派人來接收魚鱗冊。只要這份新冊順利呈遞上去,透過審計局稽核入戶部檔案,他的功勞便算到手了。

他的左手輕輕撫過新冊上凸起的火漆印。這枚火漆印非同尋常,是南京審計總局特製的防偽紋,摻入了雲南孔雀石研磨的硃砂,在月光下會泛出淡淡的青暈。朝廷為了防止地方官吏篡改田冊,可謂煞費苦心。

然而,這兩個月的清丈過程並非一帆風順。錢塘縣計程車紳們明裡暗裡使盡了手段,有的笑臉相迎,送上厚禮;有的則暗中威脅,甚至派人盯梢。他們的目的只有一個——讓黃崇文在清丈時“手下留情”,少算些田畝,好讓他們繼續逃稅漏賦。

~~~~~

“黃司吏,還在忙呢?”

此時一道略帶沙啞的聲音從門外傳來。黃崇文抬頭,見一名留著山羊鬍的中年人踱步而入,正是縣衙的於師爺。此人平日裡深得劉縣令信任,在衙門裡頗有幾分臉面。

黃崇文立刻起身,臉上堆起客氣的笑容:“喲,於師爺來了,快請坐。”

於師爺嘴角微揚,目光似有若無地掃過桌案上的魚鱗冊,隨即笑道:“這兩個月來,黃司吏稽核田契著實辛苦,劉縣令特意吩咐,給您送一筆安家費。”

說罷,於師爺從袖中取出一個精巧的布包,輕輕推至黃崇文面前。布包揭開,露出一錠二十兩的官銀,恰好壓在新冊之上。

黃崇文盯著這錠銀子,眉頭微皺,故作疑惑道:“這……似乎不像是縣衙留存的銀子啊?”

於師爺的笑容稍稍收斂,壓低聲音道:“周老爺說了,只要您把新冊上這一欄改成‘義莊學田’,往後衙門裡的兄弟們辦事,各鄉的老人們照例都會額外出一份‘工食銀’……”

黃崇文突然劇烈咳嗽起來,手帕掩口,身形微晃。就在這一瞬間,那錠銀元彷彿活物一般,順著他的手臂滑入了袖袋之中。

“媽的,你們找死可別拉上我!”黃崇文心中暗罵。

如今的朝廷新政,早已將州縣衙門的六房書吏和佐貳官納入吏部考核,不再是世襲賤役,而是嚴格執行“三考滿聽選”的晉升制度。

胥吏的俸祿也不再由縣衙自行發放,而是由戶部太倉庫統一撥付。

換句話說,像黃崇文這樣的胥吏,已經是朝廷正經的官員,地位比從前高了一大截。

於師爺口中的“工食銀”,原本是地方吏員的收入來源,由地方稅賦留存的部分(如徭役折銀、耗羨)發放。

可那點微薄的銀子,連養家餬口都不夠。過去的胥吏是賤役,沒有上升的途徑,只能靠盤剝底層百姓過活。可如今,誰還敢伸手?

“縣老爺真是體恤下官。”黃崇文故意讓嗓音發顫,抖開地契對著燭火細看。

火苗躍動間,契紙右下角的“崇禎十七年”隱約顯出重影——這是用福建竹漿和遼東狼毒草混制的複寫紙,新政《勘驗令》裡明確提過的舞弊手段。

於師爺見黃崇文仍未鬆口,喉結滾動,正欲再勸,簷下的鐵馬忽然叮咚亂響。

窗外傳來整齊的腳步聲,黃崇文猛地掀開布簾。

二十名披暗金鱗甲的軍士踏著戌時的更鼓列隊而入,領頭的一名總旗官靴底鑲著鐵片,每一步都踏碎一塊青磚,胸甲上“清丈特遣”的銅牌在暮色中泛著冷光。

“奉旨護送魚鱗冊!”那名總旗高舉令牌,聲音如雷。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