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他們養的方法不對,雜交豬要喂飼料的,只餵豬草肯定長得慢。”
“豬飼料貴的很,好像要5、6毛錢1斤。”
“我們不用買那些配好的飼料,自己配飼料就可以了,之前我在鎮上的畜牧站看到有書教怎麼用酒糟配飼料,明天我去畜牧站找人學習學習。”
記憶中1992年7月,蜀省會全面取消“生豬派購計劃”,豬肉正式進入市場經濟模式,豬肉價格會迎來一波上漲。
所以王建安的第一個計劃就是養豬,趕上這個風頭,先積累資金和經驗。
回到家,母親不知去了哪裡。兩人合力把溼衣服晾在院壩裡。
從妻子口中,王建安得知今天是2月13日,剛過完年。這周去買豬崽,養到七八月就能出欄,正好趕上政策放開後的行情。
衣服晾完之後,王建安回屋拿出紙筆,開始計算養豬計劃的投資和收益。
在那個年代,養豬在人們眼裡幾乎是零成本的副業,就喂喂潲水和豬草,一年下來也能長到140多斤。
看著體重不合適就再多養半年,反正不需要投入金錢,突出一個隨心所欲。
現在他想說服父母把養豬當成正經營生來做,光靠嘴說不行,得有實實在在的資料和計劃支撐。
而且他想做的不僅僅是養自家的幾頭或者十幾頭豬。
算著算著,他發現自己記不清家裡去年收了多少玉米。
雖然飼料具體配方比例還不清楚,但主料是酒糟和玉米加青飼料,玉米是主要成本。
他抬頭問妻子:“祥平,我們家一年能收多少玉米?去年賣的時候啥子價錢?”
“你去賣的你都搞忘了?去年收了1500多斤,糧站的收購價是1毛7。”妻子詫異的看著王建安。
“咳……中午那點酒勁兒還沒散完,有點蒙。”王建安趕緊打了個哈哈掩飾過去。
傍晚時分,王太平和張玉清扛著鋤頭回來了,正在灶房燒火的王建安連忙起身。
看著眼前步履穩健、精神尚好的父親,王建安眼眶又是一熱,趕緊抬手抹了抹:“爸,媽,你們下午做啥子去了?這陣不是農閒嘛?”
王太平“嗯”了一聲,徑直走向堂屋。
張玉清從後鍋中舀出熱水洗手:“翻地去了,過陣子要育秧苗了。對了,明天你去買點新的種子回來,聽說今年又出新品種了。”
“哦,好的。對了,大哥他們去哪兒了喃?我今天一天都沒看到他們。”
“去你嫂子孃家了,她們那邊有喜事,明天才會回來。”
不一會兒王建安和尹祥平端著三碗麵從廚房出來,王太平正坐在街沿上聽著收音機。
王建安記得這是去年結婚的時候小妹送的,從那以後每天準時收聽天氣預報就成了一家人的固定節目。
“爸,吃麵了。”王建安將麵碗放到堂屋飯桌上,順手拉了拉牆上的電燈開關線。
“咔噠。”
預料中的光明並沒有到來。
端著面過來的張玉清見狀抱怨道:“才剛過完年就又開始停電了,不曉得好久才來電,你們先吃著,我去給煤油燈挑下芯子。”說完放下面碗往廚房走去,尹祥平也跟著過去幫忙。
王建安知道,這種入冬後頻繁停電的日子,要一直持續到三峽大壩建成之後了。
王太平走進堂屋坐下,藉著門外微弱的天光,瞥見了桌上的本子,隨口問道:“這是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