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安將一捆幹黃荊放進灶門,同時藉著火光翻看著從畜牧站拿回來的書。
豬種選擇、飼料科學配比、疫病防控、圈舍管理的詳盡闡述……
書中的知識讓他再次感嘆原來養豬還有這麼多門道,同時也讓他更加堅定未來擴大養殖規模的決心。
有門檻就意味著競爭少,這片尚未被充分開發的農村市場,就像一塊美味的蛋糕擺在他的眼前。
半個多小時後,王建安提著半桶熱氣騰騰的豬食走向豬圈。
這是他按照書上的初步指引,用米糠、少量碎米和切碎的牛皮菜精心熬煮的“精飼料”,專門給新來的小豬仔開胃。
看著眼前的豬仔們,王建安心頭一驚。
只見那十頭本該活蹦亂跳的小豬仔,此刻竟都蔫蔫地趴在鋪好的穀草上。
“豬兒咯咯咯……”王建安模仿著記憶裡母親喚豬的聲音。
同時,他舀起一瓢豬食,緩緩地倒入石槽。
聽到聲音的豬仔動了動耳朵,接著有幾隻試探性地抬起頭,猶豫了片刻,才慢吞吞地地挪到槽邊,小口小口地舔食起來。
看到它們開始進食,王建安懸著的心才稍稍放下。
突然想到剛才看的書目錄裡有一章是講轉移豬仔注意事項的,趕緊跑回廚房翻起書來。
“長途運輸、環境驟變、陌生群體,易引發應激……
症狀:精神萎靡、食慾減退、抵抗力下降……”
書上的描述與他剛才所見完全吻合,還好,情況不算最嚴重,它們還能自主進食。
王建安立刻行動起來,他按照書上提供的簡易方案。
取來鹽、醋和家裡存著的白糖,按照一定比例,兌入溫水中,攪拌均勻,然後小心地拌入剩下的豬食裡。
這簡易的“電解質水”能幫助小豬補充因應激流失的鹽分和能量,調節體液平衡。
一直看到所有豬仔都有進食,且把豬食吃完后王建安才安心的離開豬圈。
翻開本子在“養豬計劃”的標題下,他提筆寫下第一條實踐總結:
1、餵食時間:早(約6-7點)、午(約11-12點)、下午(約4-5點)、晚(約8-9點)。少食多餐,定時定量。
2、仔豬階段(20公斤前):暫不新增酒糟,以精飼料為主,保證營養需求。
3、應激管理:分圈、轉運、環境變化後,密切觀察豬隻狀態。若出現精神不振、食慾減退等應激症狀,及時在飲水中新增簡易電解質(鹽+糖+少量醋)或拌入飼料,必要時尋求獸醫指導。
“好大的酒味兒。”尹祥平到家時王建安正蹲在地上,端著米篩緩緩的搖動著。
隨後他又用手仔細翻撿,把混在其中的小石子、土塊等雜質挑揀出來。
尹祥平放下東西,自然地走到他身邊蹲下,幫忙撐開一個結實的編織袋:“你在弄啥子?豬仔買回來了嗎?”
“祥平兒回來啦,在篩酒糟,裡面雜質多,不挑乾淨豬吃了要不得。豬仔早買回來了,我都餵過一頓了,剛才還差點出了點小狀況……”
王建安笑著向尹祥平講述今天的事,“對了,洗衣服那裡貝殼多不多,明天我們去撿點回來磨粉。”
尹祥平想了一下:“那裡沒有,小橋河灘那兒很多,磨粉幹什麼啊?”
“書上說了,貝殼粉富含鈣質。我們買不起飼料廠配好的預混料,就得自己想辦法補充礦物質。
貝殼粉加上紅土和鹽巴,就能配個基礎的礦物質新增劑。這樣豬才能長得壯實,骨頭硬。”
聽著丈夫講述著這些她聞所未聞的“學問”,尹祥平的目光溫柔地落在王建安沾著酒糟的臉上,輕輕的笑了。
“我不曉得礦物質是啥子東西,但我相信你。”
王建安手上的動作頓住了,上一世,自1994年兩人背井離鄉為生計奔波後,生活的重擔早已將那些年少的情愫消磨乾淨。
“談情”成了奢侈品,更多的是疲憊的沉默和相互扶持的慣性。
此刻,妻子眼中純粹的欣賞和愛意,讓他恍如隔世,心頭湧起巨大的酸澀與珍惜。
握住尹祥平沾滿酒糟的手,王建安溫柔的說道:“祥平兒,我這輩子最幸運的就是認識了你,我一定會讓你過上好日子的。”
“我相信你……”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