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安拿起樹枝在泥地上勾勒出幾個清晰的區塊。
“三哥,你看哈,”王建安用樹枝尖兒點了點靠近河溝邊的那一大片,“這塊地,土最肥,澆水也方便,我準備全種黃瓜。
這幾天就開始育苗,,到九月中下旬就能往大棚裡頭移栽。
十一月份第一批嫩黃瓜就能摘來賣錢了,跟去年那個節奏差不多。”
樹枝往旁邊挪了一截,指向另一塊區域:“這塊喃,土質也不錯,就是離水稍微遠一篾片,不過問題不大。
我打算在這兒種番茄,同樣這幾天育苗,番茄生長期比黃瓜長點,十一月底十二月初就能採摘了,一直能採收到明年三四月。”
接著樹枝指向靠近坡地,光照稍遜一籌的區域:“這片,有點背陰,但種辣椒合適,辣椒這東西,陰點不怕,就怕水澇,這塊地排水好,正好。
育苗時間跟番茄差不多,春節前辣椒價錢比黃瓜番茄還貴。”
……
王建安說得條理分明,什麼地種什麼,什麼時候播種,什麼時候收菜,市場前景如何。
尹彬聽著,只覺得眼前彷彿已經看到了一片片的黃瓜,番茄,辣椒……
“建安,你這盤算硬是周到!”尹彬由衷地豎起大拇指,又用下巴點了點規劃圖裡剩下的那些零零碎碎的小地塊,“那這些邊邊角角的地方喃?總不能空著吧?太浪費了。”
“空起?那咋可能嘛!”王建安笑了笑,露出一口白牙,“這些地方我準備搞點混搭。”
“混搭?”尹彬沒聽明白。
“對。”王建安用樹枝在代表黃瓜和番茄的區塊旁邊,畫上一些更小的格子,“黃瓜,番茄,辣椒這些主菜,從定植到爬架封壟,中間有段空窗期,地閒著也是閒著,太浪費了,我打算在這些大菜的壟間空隙裡,種點快菜。”
“快菜?”尹彬興趣更濃了。
“就是長得快,週期短的葉菜。像小白菜秧子,菠菜,小蔥,香菜這些。”王建安解釋道。
“比如,在黃瓜定植下去,藤子還沒開始爬架的空檔,壟間的空地撒上小白菜籽。
小白菜長得快,二十來天就能採收一批嫩的。
等黃瓜藤子開始爬架,葉子茂密遮陰了,小白菜也差不多收完了。
番茄壟間也能撒菠菜,菠菜耐陰點,番茄葉子遮住點光也能長。”
隨後王建安又指向那些面積稍小,位置更偏的地方:“這些地方我就專門用來種植那些精細菜。像小白菜秧子,嫩菠菜苗這些。
這些東西,需求量不大,但價錢高,專門供應給黃老闆那種高檔酒樓。
這些小菜,生長週期更短,一個冬天能收好幾次。”
尹彬聽得眼睛發亮:“這樣我們棚鮮生公司的菜籃子就高中低檔全都有了。”
王建安笑了笑:“而且不同作物輪作套種,對地力也好,能減少些病害。”
這事也是他後來才知道的,輪作和間作能有效利用空間,光照,抑制土壤病害,維持土壤微生態平衡。
農村的人們種地為了糧食,同一塊地都是冬天種這個,夏天種那個,無意間就形成了輪作模式。
但實際農民自己是沒有輪作減少土壤退化這個概念的。
兩人就蹲在樹蔭下,對著泥巴地上那幅簡陋“作戰地圖”越擺越深入。
王建安把心中的規劃細節也都講了出來:每畝黃瓜定植多少株,株行距多少;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