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東帶領著技術部的人,走進了車間。
也不打擾生產,就和技術部的技術員,工程師站在邊上,給他們講解這個裝置的工作原理,裝置上零件的作用,然後拿出對應裝置的改進圖紙,繼續講解改進的理論。
一天的時間,李衛東帶領著技術部的人在各個車間之間穿梭。碰到裝置出現了問題,李衛東就讓技術員們,用剛講的裝置原理維修一下。維修完之後李衛東再給他們點評一下。
時間不知不覺流失,下班的時間到了,工人們有序的交接班。李衛東又講解完一個裝置,才提醒技術部的人,明天再繼續講解,今天下班了。
技術部的技術員,一臉感激、興奮的和李衛東到了個別,才拿著記得滿滿的筆記本,從車間走出,準備回家。
今天的講解對技術部的技術員、工程師來說,相當震撼。以前根本沒有人這樣給他們講解。他們感覺把李衛東講解的理解透了,以後這種裝置出現故障,不用拆卸就知道哪裡出來問題,甚至於仿造出這樣的裝置。
當然,期間張工也問過李衛東,根據李衛東的知識積累應該能設計出更先進的裝置,為什麼還要改進裝置?直接生產新裝置,更換新裝置不更好嗎?
李衛東的回到是:暫時沒有必要。
一是,新裝置對材料要求很高,以現有的材料生產出的新裝置,比現有裝置改進後提升不是很大,還需要花費不菲的資金。
二是,對於現在種花家的鋼鐵資源來說,改進一下就夠用了,花費巨資生產出更好的裝置也沒用,因為鋼鐵資源就這麼多。
一天的講解,他們對手把手教他們的李衛東相當感激,信任。
他們都不是很明白,但也沒有繼續問。這不是他們該考慮的事情,當務之急是把主任講的搞明白。
李衛東打發了技術部的人,也出了廠,向著四合院走去。
今天晚上還得去趟黑市,把約定好的肉交易了呢!順便看看有沒有古董、黃金、玉石之類的東西,看看能不能研究出空間變大的原因。
晚上,李衛東又去了黑市一趟,除了把約定好的東西賣掉外,就沒什麼收貨了。
接下來幾天,一直在車間講解,一直到鍊鋼車間講解完平爐鍊鋼時,李衛東想起了前世的轉爐頂底複合吹煉技術的名字。然後就拿過筆記本開始寫寫畫畫。
技術部的人們就站在邊上看著自家主任,也不敢說話,生怕打擾到主任。
轉爐鍊鋼技術早就出現了,但是頂底複合吹練技術,到了七十年才出現,並且到了現代,才逐漸的技術成熟起來。
就如同平爐鍊鋼,也是從十九世紀出現之後,到了一戰時期,這才完善了這項技術的細節。
一開始的轉爐鍊鋼用的是轉爐頂吹氧氣技術,對於熔池攪拌而言,存在攪拌死區,從而造成熔池成分和溫度不均勻,且爐襯的侵蝕也很不均勻,尤其在爐役後期爐容量比增大時優為突出。
而李衛東此刻設計的就是頂底複合吹練技術。
頂底複合吹練工藝,是經過幾十年的實驗及實踐,才基本成熟的新型鍊鋼技術。
即轉爐在冶煉過程中爐頂頂吹配合爐底底吹惰性氣體,對熔池進行均勻攪拌,可使熔池反應接平衡。
不僅提高了鋼水的質量,降低了頓剛成本,還可增加轉爐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提高轉爐融化廢鋼的能力。
從而可按市場廢鋼和鐵水價格的變化靈活改變入爐廢鋼量,從而獲得經濟效益。該技術能夠更好更快的提煉出鋼材,而且鋼材的效能更好。
對比現在軋鋼廠的平爐鍊鋼技術,其產量高了不知道多少。
而且一爐鋼水,多一點的,可以達到一兩百噸,這不是平爐技術可比的。
關鍵是,該技術並不複雜。
幾十年積累的成功經驗,加上一點點改進,最終的技術,已經很成熟穩定了。
以李衛東的知識積累,進化之後更加聰慧的大腦,再加上對機械裝置的瞭解。
李衛東也花費了三個多小時的時間,到了下午四點多的時候,才將推算的圖紙畫出來。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