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編的野史都成真了

第4章 暴雨中的石碑

劍橋關於牛頓手稿的研究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所有人都在等待更進一步的訊息,這背後到底是一場精心編織的騙局,還是一段改寫歷史的發現?

在最終答案揭曉之前,每個人的神經都緊繃著。

而此時,新出土的文物,無疑是給本就熾熱的輿論又添了一把乾柴。

……

突如其來的暴雨沖刷著黃色警戒線,泥漿從防滲布邊緣汩汩滲出。

考古領隊約翰緊握著對講機,裡面不時傳出滋滋啦啦的嘈雜聲。

“A區發現花崗岩體,邊緣有金屬回波。”聲音中帶著難以掩飾的興奮與緊張。

“B區有新的發現。”

“C區……”

各區域的報告不斷傳來,約翰一邊仔細聆聽,一邊記錄關鍵資訊。

與此同時,不遠處地鐵施工方的負責人正與他們的領導人交談著。

不出意外,這個原本就已經延期的工程,看來又要再度推遲工期了。

不過可親的倫敦市民這次應該不會再抱怨了,畢竟是因為意義重大的考古發掘。

雖然誰也不知道為什麼勘探階段沒有確定有遺蹟,直到現在才被發現。

現場的考古工作在緊張而有序地推進著,鐳射掃描顯示2.3米×1.7米的石碑,表面覆蓋著一層來自17世紀倫敦大火災的特殊遺骸。

這種痕跡在以往的考古經歷中並不罕見,至少從時間上能夠確定大致範圍。

也排除了造假的可能——當然,除非有人能穿越回17世紀就開始處心積慮地謀劃這一切,那可就另當別論了。

抽水泵在轟鳴,隨著泥水漸漸退去,青灰色的碑頂緩緩從地面下露了出來。

年輕的考古隊員湯姆興奮地湊近石碑,想要一探究竟,卻被經驗豐富的老隊員大衛一把拉住:

“彆著急,先讓專業人員進行初步清理。”

專業清理人員小心翼翼地拿著工具,一點點去除石碑表面的汙垢和雜質。

經過漫長而細緻的清理,石碑上的字跡逐漸清晰,石碑記錄了1665-1666年間,星象的一些變化。

起初,一切看起來都還在正常範圍之內,直到一位眼尖的隊員突然喊了起來。

“快來看,這裡有一條奇怪的記錄。”

眾人紛紛圍攏過去,只見上面有一個球形圖案,旁邊還用拉丁文刻著:“牛頓學士授渾天儀用法。”

“這個是我理解的那個嗎?”

“這渾天儀是什麼?”另一位隊員也跟著提出疑問。

經驗豐富的大衛說道:“依照這個描述看像是某件東方的器具,附近應該有相應的遺物,剛剛不是探測到金屬回波嗎,看來我們要有重大發現了。”

坑洞外。

原本的地鐵施工工人隨手拍了張照片,然後發到了網際網路上。

“挖出遺址了,誰懂這是什麼。”

……

凌晨。

TikTok主播莉亞鬼鬼祟祟地越過護欄,小心翼翼地朝著石碑靠近。

她將手機緊緊懟到防護面罩前,壓低聲音,難掩興奮地說道:“誰懂啊!我現在離牛頓文物不到二十米!”

這件事還要從四個小時前說起。

地鐵工人將考古現場的圖片釋出到網路上之後,很快就引起了網民們的討論。

雖然畫面並不清晰,但石碑上的那一行記錄卻依稀可見。

剎那間,網民們原本已經漸漸平息的好奇心又被重新點燃。

新的文物!這不就是新的證據嗎?

就像熄滅的火苗被一陣強風再次吹燃,一場屬於網際網路的躁動開始迅速蔓延開來。

在這股熱潮之中。

倫敦本地的小網紅莉亞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熱度。

對於一個在TikTok上摸爬滾打了兩年半,卻只有一萬粉絲的小博主來說,她彷彿看到了改變命運的曙光。

於是,她毫不猶豫地驅車前往現場。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