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伯蘭目標比較明確。
他的任務就是尋找歷史的痕跡,主要還是依靠考古工作者,他在其中不過是充當連線各方的紐帶。
訊息洩漏,和他有關,但關係不大。
洩漏的源頭是和政府人員交接之後。
經過一系列檢查後,所有人又回到了崗位。
打撈的繼續打撈,模擬的繼續模擬。
彷彿一切都未曾改變,可又似乎一切都已不同。
……
而在大陸的另一邊。
訊息的傳播速度如風捲殘雲般席捲而來。
網路上,網友們熱烈地討論著。
“這件事情在《是首相》中已有記載。”有人在論壇上發帖說道。
“我知道,是克里姆林宮得到情報的速度,通常比唐寧街10號快。”很快就有人回覆,還配上了一個偷笑的表情。
“我就說最近怎麼冷清了許多,原來是被接管了。”
“世界真的是個草臺班子,這訊息都快人人皆知了。”
“哎,我看了新聞,也沒說是哪裡傳出來的,你們都在說什麼啊。”
“在說一個笑話。”
“有福建的朋友嗎,你們那裡有沒有找到證據啊,這件事一直被小英掌控,我有些不安啊。”
“我問了媽祖了,媽祖說是真的。”
“難怪牛頓搞政治是一把好手,原來是有朱家傳統。”
“搞政治?牛頓不是科學家嗎?”
“想不到吧,牛頓三十歲之前就完成了自己的主要成就。”
“嘶,恐怖如斯。”
“一眨眼,牛頓就要變成我們朱家人了,以後到外面說歷史名人的時候又多了一個。”
“還是別急,萬一最後反轉了就不好了。”
“這還怎麼反轉?現在還沒有認定,無非是證據還不夠多罷了,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越挖越有,除非他們現在就停手,但會嗎?”
“問題就在這,萬一他們不承認怎麼辦?”
“這東西再怎麼不承認,但事實就是事實。”
同時。
也有網友開始溯源。
有人發了一張圖,是當時的航海路線,其中用醒目的紅色標記了一條。
“現在感覺可以從其它地方下手了,既然後面坐的是葡萄牙的船,那當時肯定也在葡萄牙待過一段時間,之後才去的英國,這期間留下的痕跡都被我們忽略了。
“當然中間肯定也有停靠補充資源,但這點我不抱希望,他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直接前往當時的歐洲,而那個時候葡萄牙即將沒落,後面發現英國更加有機會,就乘船轉移到了當時的英國。
“至於後續如何從明朝皇子變成牛頓,這就是另外的事了,其實這裡就引出一個非常重要,可以說這件事最為核心的問題,那就是牛頓是完全的東方血脈,還是混血?
“前者的話,見過的人總不能都沒留下一點資訊,所以我傾向於後者,混血在中國古代尤其是皇室是不可能被承認的,所以這是他出走外海的原因?
“當然也有可能牛頓是這個皇子到了英國之後,與當地人生下的孩子,這也能解釋為什麼牛頓的父親‘死’得早的原因,畢竟身份比較特殊。”
“很有道理。”
“感覺就是樓主說的這樣了。”
下面的回覆紛紛表示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