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著一部殘破的《永樂大典》,就能肆意幻想出整個近代科學史。”
“挖出個青銅器,就妄想自己領先世界三千年。”
“對於這種人,我的評價是去醫院看看腦子。”
“所謂‘科技典籍’不過是煉丹風水大全,和培根倡導的實證科學完全不在一個維度。”
“把《永樂大典》吹成“古代谷歌”,卻選擇性無視一個致命事實,這部書從未真正流通,連徐光啟都看不到全本。”
“一部無法普及的作品,何談科學發展?”
“明明擁有《永樂大典》,卻為何沒有發生科學革命?”
“我來告訴你們原因!因為集權體制下,知識只是帝王術的裝飾品!”
“除了用來吹噓之外,沒有任何用處,只會白白浪費國力。”
“那些吹捧古代科技的人,敢回答三個問題嗎?”
“為什麼《天工開物》在清朝失傳?直到日本翻刻才傳回中國,一個連技術典籍都容不下的文明,談何科學傳統?”
“祖沖之算圓周率比歐洲早千年,為什麼卻始終停留在‘實用計算’。”
“鄭和艦隊帶回長頸鹿而非世界地圖,朝廷為防‘奇技淫巧’流散民間,竟將造船圖紙付之一炬。”
“這種封閉心態,怎可能孕育出牛頓定律?”
“連三角函式符號都要借阿拉伯數字表達,卻幻想《墨經》裡有量子力學。”
“我只能說,可笑,可悲。”
“整天就想著做夢,而不是從實際出發,踏踏實實的做事。”
“這真的符合我對某些人的刻板印象。”
“只知道吹牛逼,永遠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需求。”
“把牛頓包裝成‘明朝皇子’,本質上是用血統論劫持科學。”
“為什麼會這麼做?因為沒有。”
“妄想於虛無縹緲的血統,而忽視了環境的因素。”
“按這個邏輯,愛因斯坦祖上可能姓艾,是朱熹理學的傳人,畢竟《朱子語類》裡也討論過‘格物致知’嘛!”
“只要給一個個帶來進步的科學家頭上帶上‘遺留海外人士’這一稱號,彷彿就能證明過去的科學有過發展一樣。”
“最可悲的是,某些人在狂歡時,真正的實幹者卻在受到排擠。”
“用民族主義綁架歷史,只會製造虛妄的優越感。”
文章發出後。
網際網路迅速分為了兩個派別。
爭議的源頭不再是討論牛頓是否真的是明朝逃亡皇子,而是將目光放在了科學發展上面。
正方認為科學起源於東方。
反方的觀點則表示發展的環境更為重要。
同一時間。
海外各大媒體也釋出了新的內容。
東京大學教授在《朝日新聞》發文:“東亞文明圈正在重構科學史的解釋權。”
而《衛報》則聚焦於多元文化背景對牛頓科學成就的影響,同時強調牛頓的成就依然屬於英國。
一場新的網際網路輿論風暴正在積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