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間的地面上放了許多小球,一個研究人員正蹲在地上,神色專注,認真地數著,一個一個仔細確認。
“這個實驗叫做‘找黑球’。”
“黑球?”
李建業愣了下,這需要找嗎?
那黑球不就在這研究人員的腳下?
他看到監控畫面的第一眼,就從一堆白球中,發現了這個特別顯眼的黑球。
在他看來,只要身體感官正常的人,都不可能忽視這個黑球,它實在是太突兀了。
黑球不僅個頭比白球大一些,而且在整個房間都是白色,研究員身著白色衣服,在看不見頭髮的情況下,這黑球就是最明顯的存在。
可奇怪的是,這位研究員明顯不是色盲,也沒有其他視覺方面的疾病,卻好像真的對眼前的黑球視而不見。
就在李建業滿心疑惑的時候,畫面中顯示研究員彎腰把黑球撿了起來。
剛以為實驗就此結束,沒想到對方把黑球放進了箱子之後,又埋著頭開始尋找。
“……”李建業一時語塞。
“很疑惑對嗎?”對方似乎早就料到李建業的反應。
“是的。”李建業問道,“這是認知被更改了嗎?”
他知道有類似的催眠實驗,不過眼下也不太像是在測試這個。
“可以這麼理解,但並不是他的認知被更改了,實際上,他並非不知道這個是黑球,恰恰相反,他心裡清楚這就是黑球。”
太矛盾了。
李建業感覺要長腦子了。
“可他依舊將黑球放進了箱子裡。”
“這就是這個實驗特殊的地方,在看到黑球的那一刻,他的大腦就已經識別出了這個物體,但同時,這個結果又和我們的目標相違背了,即‘找黑球’。
“在沒有外部提醒,或者不離開試驗區域的情況下,他永遠都無法完成‘找黑球’這個任務,哪怕黑球就實實在在地擺在他眼前。
“這就好比牛頓相關的文物,它們一直存在,有的被掛在屋子裡長達幾百年,有的就放在實驗室裡,觸手可及。
“但如果沒有關鍵線索或者外界提醒,就沒有人能夠發現它們背後隱藏的秘密。
“這裡更改的並非是我們的認知本身,而是這段資訊不被外人所知。
“簡單來說,就像把一本高等數學教材放在一個小學生面前,他可能知道這是一本書,也知道這是數學,裡面的字也能看懂,但就是無法理解裡面的知識。
“從始至終,這本書都沒有對他隱瞞什麼,只是他自身的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限制了他對書中內容的理解。
“等到他接受了教育,還加上有那麼一點聰明,那就會很快地理解書中的內容。
“這個時候,謎底自然就解開了。”
李建業似乎明白了什麼。
負責人又說道:“但這只是針對個人,相應的謎題隨處可見,如果將問題擴大到一個文明,那就是我們一直沒能解決的許多科學難題,答案或許一直存在,只是我們不懂罷了。
“而牛頓的血脈之謎,就是這樣一個答案。
“而隱藏了這個答案的方式,就藏在這個石板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