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之金瞳鑑寶

第47章 到底是不是元青花?

在沈愈的認知裡,青花瓷堪稱華夏瓷器史上一項最為成功的一項偉大發明。

這得益於青花鈷料是直接在瓷胎上繪製圖案,而後再外罩一層透明釉,如此工藝使得其色彩能夠永不褪色,歷經歲月的洗禮依然鮮豔奪目。

並且,青花瓷對於窯內燒製的細節相對而言不是那麼的嚴苛,這一特性也就註定了它能夠實現高產。

從古至今,唯有產量的瓷器才具備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基礎,像柴窯瓷、汝窯瓷這類因受限於種種因素而無法大量燒製的瓷器品種,終究難以逃脫在瓷器發展長河中逐漸式微乃至消失的命運。

唐青花與宋青花,如今已然成為了傳說中的存在,沈愈甚至連一片殘片都未曾得見。

然而,元青花是否真實存在,對於沈愈來說卻並非一個難以判斷的問題。

他堅信元青花必然是存在的,只是其數量頗為稀少。

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無論造假之人技藝多麼高超,也絕無可能將所有從事收藏鑑定的專業人士都矇騙過去。

“咦,不對啊!”沈愈仿若突然捕捉到了一絲關鍵的線索,心中不禁泛起疑惑,“古墓裡的東西竟然找我來鑑定,他們莫不是腦子有毛病?墓裡出土的東西難道還會有假的不成?”

一念及此,沈愈的腦海中立刻開始飛速運轉,進行著各種推測與分析。

這群土耗子之所以要讓自己鑑定,那麼大致只有三種可能。

“其一,這瓶子並非出自地下古墓。

“其二,這瓶子雖說是從地下挖掘而出,但極有可能是舊仿之物,也就是說墓主人當年在收藏時便被矇騙,誤將其當作真品一同陪葬,自己都未曾察覺這瓶子是假的。

“其三,這瓶子在被挖掘出土之後,被人暗中動過手腳。”

想來想去,沈愈認為只有這三種可能才會致使這群土耗子特意找來自己進行鑑定。

不過,沈愈隨即便又自嘲地笑了笑,心中暗自思忖,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這又與自己有何相干呢?

無論真相如何,今日身處此地恐怕都是凶多吉少。

“罐子上所繪的這三人應該就是風塵三俠了吧?”沈愈凝視著玉壺春瓶上的瓷繪圖案,不禁喃喃自問了一句。

隨即又頗為肯定地點了點頭,似是對自己的判斷有了幾分把握。

風塵三俠,乃是隋末唐初時期的三位赫赫有名的江湖英豪。

分別是虯髯客、李靖、紅拂女。

其事蹟最早出自唐代傳奇小說《虯髯客傳》,相傳這部小說為唐末道士杜光庭所著。全篇篇幅雖僅有短短兩三千字,但其對後世的文學與藝術領域影響極為深遠。

它不但被收錄於《太平廣記》這部古代文學典籍之中,而且在元、明、清等朝代多次被改編成為雜劇、小說、戲曲以及評書等多種藝術形式,廣為流傳。

直至現代,風塵三俠的故事依然備受青睞,被改編成電影與電視作品的次數更是數不勝數,成為了影視創作中源源不斷的靈感源泉。

元代青花人物故事類的瓷器,據說全世界範圍記憶體世量也不過僅僅三十多件。

並且其中相當一部分還流失海外,散落於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或私人收藏家手中。

所謂人物故事,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典故。

其中著名的有鬼谷子下山、蕭何月下追韓信、周亞夫屯兵細柳營。

還有,王昭君出塞和親、三顧茅廬、尉遲恭單鞭救主,以及西廂記崔鶯鶯月下焚香、王煥賀憐憐相遇百花亭,孟月梅寫恨錦香亭。

在這些珍品之中,除了“蕭何月下追韓信”屬於梅瓶形制外,其他八件皆為大器,故而又被稱為“元青花八大罐”。

而在這之中,又以鬼谷子下山青花大罐最為聲名遠揚,其曾拍出高達2.3億元的天價,一時之間轟動整個收藏界。

鑑定元青花,得懂歷史。

不懂歷史,鑑定不了!

元代時期,戲曲與雜劇極為盛行,廣受歡迎。

而現存的那幾個元青花人物大罐,其創作題材大多取材於當時流行的雜劇與戲曲。

例如西廂記。

崔鶯鶯、張生之間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

再如“孟月梅寫恨錦香亭”,其講述的是唐玄宗時期一對命運多舛的才子佳人的愛情傳奇。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