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之金瞳鑑寶

第79章 畫聖真跡?

此畫為絹本,採用淡設色技法,其長度約達120厘米,寬度卻不足70厘米。

其外觀裝飾堪稱精美絕倫,天地杆選用的乃是珍貴的小葉紫檀,軸頭更是採用鎏金豆青種翡翠精心打造。

毫不誇張地說,能運用到的裝飾材料與工藝都已盡施其上,若還要進一步增添裝飾,恐怕唯有在天杆與地杆上鑲嵌鑽石方可實現。

然而,當畫卷徐徐展開,呈現出的畫面卻與精美的外表形成了鮮明反差。

畫絹的儲存狀況頗為糟糕。

畫心已然呈現出些許發黃發黑的跡象,並且伴有幾處裂痕。

沈愈輕輕觸碰時,發覺畫絹已然喪失了所有韌性,若是不慎將其對摺,恐怕即刻便會從中間斷裂開來。

邊角之處遭受蟲蛀的情況也極為嚴重,若想將此畫懸於壁上,恐怕得經過一番精心裝裱才可。

畫作內容相對簡潔。

近景之中僅繪有兩位古人,二人於一顆巨松之下相對而坐,悠然閒談。

若是挑一點細微差別,便是一位坐在椅子之上,一位則坐在石頭之上,巧妙地營造出一種不拘小節的灑脫意境。

在二人身後不遠處,各自站著一位年輕的抱酒侍從,侍從神態疲憊,甚至給人一種昏昏欲睡之感。

除此之外,畫中險山峻嶺蒼茫而渾厚,流泉與青松相互映襯,疏密有致,恰到好處。

整幅畫作乍看之下,隱隱有一些元四家之一梅花道人吳鎮的筆韻風格。

有畫名,喚作:《松林高士圖》。

印章數量很多,足有上百枚之多。

其中不乏一些珍貴印章。

最為引人注目者,當屬宋徽宗趙佶的宣和七璽,一枚也不少,依次為“御書”葫蘆印、“雙龍”圓印、“宣和”連珠印、“政和”連珠印、“宣和”印、“大觀”方印、“內府圖書之印”。

緊接著是“思無邪齋”(蘇軾)朱文印。

這是沈愈首次在字畫上目睹蘇軾的鈐印,以往僅聞其名,故而不由得多端詳了幾眼,只是他亦無法判定這印章的真偽。

再往下則是南宋高宗趙構內府收藏印兩枚:“乾卦”圓印與“希世藏”印。

而後是金章宗的明昌七璽:“秘府”葫蘆印、“明昌”印、“明昌寶玩”印、“御府寶繪”印、“內殿珍玩”印、“群玉”印、“明昌預覽”印。

其餘的也皆是聲名顯赫的大收藏家之印,諸如明代項元汴以及同為大收藏家袁樞的幾枚印章。

最讓沈愈忍俊不禁的是,“乾隆御覽之寶”印、“石渠寶笈”印、“三希堂精鑑璽”印、“乾隆鑑賞”印、“宜子孫”印,這乾隆五璽因無處加蓋,竟直接鈐於畫尾的一個小角落之中,若不仔細端詳,根本難以察覺。

可以說,整幅畫的空白之處皆被大大小小的鈐印所填滿,就連並非空白之處,例如侍從所抱的酒壺之上,亦被印章所覆蓋,仿若在畫上張貼了無數個小廣告。

最後在畫的左上方,有一行行書小字題款:“畫聖吳道玄作於唐中宗景龍四年中秋。”

李胖子僅瞧了一眼,便迅速轉過頭去,佯裝口渴,端起茶杯飲茶。

李老亦端起茶杯,緩緩走向自己的座位,悠然自得地品茗起來。

倒是林西風與錢老湊近前來,看得極為認真仔細,只因他們深知鄭從遠的雄厚財力,他所購置的古畫定然價值不菲。

古玩之物終究是價高者得真品的機率更大一些,雖說自己並不從事字畫生意,但能借此機會開開眼界亦是美事一樁。

“鄭先生,您能否講述一下這幅畫的來歷?這對我的鑑定極為重要。”沈愈一邊手持高倍放大鏡仔細審視字畫,一邊以極為認真的口吻詢問道。

沈愈一眼便瞧出此畫存在問題,然而既已應允為人鑑定,便要展現出認真負責的態度。

所以沈愈全然沒有那些自恃年紀大、資歷老掌眼師傅為人鑑定字畫時的趾高氣揚。

本章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目錄
⚙️
設定
🌙
夜間
閱讀設定
背景主題
字型大小
A-
18px
A+
夜間模式
首頁 書架 閱讀記錄 書籍資訊